峡江县新民村将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陈福平摄
1982年,从越南回归祖国的京、侗、傣、瑶、壮、苗、彝7个民族的502位侨民,在广西百色短期居住后,迁至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金坪民族乡新民村。38年来,他们与当地的汉族村民在生产生活中和谐共处、团结互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文明进步的凯歌。
身安更心安——
“漂一族”有了永远的家园
新民村的前身是江西国营金坪华侨农场新民分场。“我们的愿望是不再漂泊,成为‘新生之民’,故取名‘新民’。”66岁侗族老人黄世宁解释道,他曾担任新民分场场长。
名字,包含着当时7个归国少数民族同胞的内心期盼。侗族村民李世伟说,100多年前,他的先祖们为了生计,陆续从国内迁居越南,常常居无定所,成为“漂一族”。能有一个安稳的家,是一代又一代华侨们的共同心愿。
李世伟至今记得,初到金坪华侨农场时,农场开设了新民分场,给每家各安排一套28平方米的安置房。“我们一家三代7口人,蜗居在一起,现在看虽然艰苦,但有稳定的工作和住房。”李世伟说,当时全家人的感觉是,终于有了一个稳定的家,再也不用漂了。
随后的变化,更是让李世伟心生感慨。
1999年,金坪华侨农场划给峡江县管理。2008年,经江西省政府批准,金坪民族乡正式成立,新民分场更名为新民村。8个民族聚居一村,少数民族人口超过85%,新民村由此成为江西省唯一一个多民族聚居村。2009年,当地党委、政府筹集各类扶持资金2000余万元,精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通过统一规划、政府补助、村民自建等方式,157个家庭每家新建了一套三层楼房。34个特困或低保户家庭,搬进了政府提供的两室一厅的济困房,家家户户都实现了安居。
“真正实现安居了!”李世伟感慨道。如今,他家住着的三层楼房,有7个房间、2个厅堂、3个卫生间,家里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立宽敞的房间。“以前我哥哥只能在厨房搭个床铺睡觉,后来他也建了一栋楼房,结婚成家了。”李世伟说。
身安才能心安,心安迎来“新生”。安居后的村民们,对生活有了更高的期盼与追求。最近几年,李世伟南下广东做起了红酒生意,妻子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以前我们走到哪算哪,四处漂泊,但38年来我们在新民村工作、生活、安享晚年,这里早就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家园!”黄世宁说。
自治更共治——
8个民族“治”出全村一家亲
38年来,村民们遇事总是相互谦让着干、商量着办,在常态化的村级自治中更多了些村民间的“共治”。
2009年起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改造,是新民村的一件大事,牵涉各家各户。腾出建房用地,首先要拆除猪圈和旧房。一开始,有些村民不理解、不配合。建设新房,怎么建,采用哪种风格,村民们各有各的想法,不同民族也有不同的讲究。
为拆猪圈、旧房,村里的干部首先上门入户做工作,发动各民族的党员带好头,说服每个民族有威望的村民动手先拆。一人带动一家,一家带动一个民族,猪圈、旧房很快全部拆除。
制定房屋规划方案时,村委会充分吸收各民族村民的意见,拿出几款设计方案,由村民代表大会共同讨论决定。“凡是村里的事,不是哪个人、哪个民族说了算,而是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在充分尊重各民族习惯风俗的基础上,大家共同来决定。”从2009年起就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钱存坪坦言,只要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让各民族村民共同治理,把一碗水端平,再大的难题也能解决。
新民村有4个村小组,组组都有村民理事会,理事会的成员全都由村民们自己选举产生。每个村小组都设有村民说事室,请来主事的也都是各民族有威望、有责任心的老人。近些年来,村里的新农村建设、环境治理、铁皮棚拆除等大事小情,都是各民族一起参与、一起决定、一起出力。
站在新民村村头,一眼望去,一排排淡黄色的居民小楼掩映在绿树之间,整齐、和谐而漂亮。村务共治共享也拉近了村民们的情感。村民黄仕隆笑着说:“我们一家5口人,有苗族、侗族、京族,就像新民村一样,各民族一家亲。”
交融更兼容——
和谐村越来越有“明星范”
“自金坪民族风情园建成后,我们村越来越有‘明星范’了,仅去年就迎来了超过30万人次的游客,村里的民族风情已成为吉安的一张文化名片。”在村里专门从事导游工作的瑶族姑娘兴奋地介绍着自己村庄的变化。
“和而不同,交融更兼容!”峡江县委统战部部长雷芳道出了新民村的“治理秘诀”:“保护和发扬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各民族的村民亲如一家。”
为了让8个民族的特色风情看得见、摸得着、传承得好,2014年以来,峡江县在新民村新建了民族风情园、观光采摘园、民族主题公园。在民族风情园设立了全省首家多民族文化展示厅,通过实物、文字和图片等,展示和传承各民族的独特风情与传统文化。新民村每年还组织开展民族文化节、民族特色小吃节等活动,在静态的展示和动态的活化中,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将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度对接,让新民村民族文化的兼容、共生、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1986年出生的瑶族村民郑馨贵说,近年来,随着各类民族风情节庆活动的举办,村里成为远近闻名的4A级乡村旅游景点,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他种植的60亩果树,通过发展采摘体验,年纯收入达20余万元。全村1800多亩果树,已成了村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摇钱树”。
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引入江西中医药大学灸疗技术,提升传统的少数民族艾灸疗法。新民村还引入企业投资,将保留下来的每家28平方米一套的老安置房进行整体改造,启动了热敏灸小镇建设步伐。
新民村用38年时光书写而成的“和谐密码”,正开启全村人新一轮的“新生之旅”!
(编辑:程艳)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