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回眸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发布日期:2020-09-1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成就巨大,构建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形象塑造和影像表达。一幅延展的银幕长卷,记录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也定格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经典时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老电影回眸”专栏带你一起重温少数民族题材经典电影,在记忆中去感受时代变迁。


《五朵金花》:经典的诞生   

《刘三姐》:从民间文艺到人民文艺   

《冰山上的来客》:民族风情与国家叙事

《达吉和她的父亲》:银幕上的凉山新貌


  《五朵金花》:经典的诞生

  □ 胡谱忠

  

  《五朵金花》是长春电影制片厂1959年制作的音乐爱情电影,由王家乙执导,杨丽坤、莫梓江、王苏娅等主演。影片通过白族青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纯真、质朴的情感,描绘了一幅积极、乐观、上进的生活画卷。

  1959年之前,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已拍摄十余部,但题材种类比较单一。在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周恩来总理认为上报的献礼片类型不够丰富,希望能够有更多表现社会主义新生活、新景象的电影。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直深受观众喜爱,于是,展现新中国国家形象这一任务就落到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上。在18部献礼片中,《五朵金花》占据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和新喜剧两种类型。影片放映后,引起全国轰动。

  影片一开始展示的是大理白族三月街的盛况。云南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很早就成为少数民族影像的采集地,独特的地域风景和民族文化为主创人员提供了表达“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素材和视角。

【详细】


《刘三姐》:从民间文艺到人民文艺   

 胡谱忠 

  刘三姐

  《刘三姐》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61年摄制的故事片,由苏里执导,黄婉秋、刘世龙、夏宗学等人主演,是我国大陆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影片根据广西壮族民间传说改编,讲述了刘三姐以山歌为武器反抗财主莫怀仁的故事。

  电影《刘三姐》取材于刘三姐传说。在广西,壮、汉、侗、苗、瑶、仫佬、毛南等多个民族都有关于刘三姐的传说,但一般认为刘三姐传说是壮族民间文化的代表。历史上,壮族与邻近多个民族在文化上相互交融,因此刘三姐传说融合了多个民族文化元素。传说中的刘三姐是“歌仙”,这个民间传说的形象起源于八桂大地上流传至今的歌圩之风。刘三姐的故事被搬上银幕后,其形象更是家喻户晓。

  新中国成立后,民间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挖掘和整理,一部分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被改编、拍摄成电影。借助电影这种易于被大众接受的传播媒介,优秀民间文化遗产被发扬光大。新中国的文化建设者们深入民间,广泛挖掘整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对民间文化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它们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大众服务。

  可以说,“民间文化”从来就不存在原生态的固定格式,只有与民间生活发生勾连,才能有效地建构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实践。新中国文艺也正是在深入群众的过程中,创作出了以人民大众为主体的人民文艺。

【详细】


《冰山上的来客》:民族风情与国家叙事

 胡谱忠 

  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于196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发行,讲述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边境线上,由边防战士寻找昔日恋人而引出的一个紧张惊险的“反特”故事。影片由白辛编剧,赵心水执导,梁音、阿木都力米提、谷毓英、阿依夏木等主演。

  新中国成立初期,“边境反特”题材电影成为一种很常见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次类型。因为当时有国民党残余势力在边疆地区伺机而动,故“边境反特”一类故事有其现实依据,也具备非凡的文化建设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边境、国界概念有了明确的政治内涵。人类学家王明珂曾有一个巧妙的比喻:当我们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形时,事实上是它的“边缘”让它看起来像个圆形。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冷战敌对环境,新生人民政权利用电影这种媒介,明确地理与文化的边界,并确立国家的政治与文化主体性。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边境线的反复强化呈现,正是新中国国民教育的重要一课。人们在电影放映的第一眼就能看到“国家”,少数民族与边疆的形象组合具有了非凡的文化生产力。此类影片不仅提升了观众心中新生中国的“国家观念”,也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影片类型。

  《冰山上的来客》是最早表现新疆各族军民团结一致反分裂的国产影片,该片所展现的国境线与少数民族形象承载了展示与提升新中国政治与文化形象的功能,是这一特殊时期重要的“国家叙事”。片中所展现的军民的智勇、英雄的牺牲、民族的团结等,都成为国家叙事的重要内容。影片结尾时,杨排长发令:“向天空放射三颗照明弹,让它们照亮祖国的山河”,这是对国家意识的强有力召唤,使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感得以升华。

【详细】


《达吉和她的父亲》:银幕上的凉山新貌

胡谱忠 

  《达吉和她的父亲》是1961年由峨眉电影制片厂与长春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影片,由高缨编剧,王家乙导演,陈学洁、刘莲池、朱丹南主演,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彝族人民生活的影片。

  影片《达吉和她的父亲》根据作家高缨的同名小说改编,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大凉山的新面貌,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彝汉人民的深厚情谊以及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影片中汉族石匠任秉清之女妞妞,5岁时被奴隶主抢进大凉山,后被奴隶马赫舍命救出并抚养成人。新中国成立后,已是工程队技师的任秉清随队来到地处大凉山的尼古拉达人民公社支援水库建设。他发现公社社长马赫的女儿、青年突击队队长达吉正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在得知真相后,两个父亲都争着把女儿让给对方,而达吉对两个父亲也怀着诚挚的感情,从而围绕达吉的去留展示了三人的感情纠葛并最终获得圆满解决。

  在民主改革之前,大凉山的彝族地区还处于奴隶制社会,马赫社长就曾是“奴隶娃子”。而在影片故事发生时,大凉山地区已由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处处洋溢着翻身的喜悦。

  当时,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因此影片的故事背景充满了幸福祥和、喜庆热烈的气氛。导演王家乙曾于1959年执导了影片《五朵金花》,因此,《五朵金花》中欢快而明朗的情调很自然地进入了《达吉和她的父亲》中。影片中的达吉被塑造成一个社会主义新人形象,青春靓丽、充满干劲,是新社会劳动生产的青年带头人。青年们热火朝天地建设新凉山的社会运动,是两位父亲与女儿传奇故事的背景。

【详细】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