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学的方式为人民书写 为时代立传——2020年度民族地区文学创作观察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1-07-0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为时代精神赋形、为时代新人立传,在纷繁的现实和浩瀚的经验中认知和把握社会的内在结构、历史的运动方向,谱写新时代新征程的新史诗,这是中国文艺的神圣使命。2020年度,各民族作家、诗人深入基层、扎根人民,从火热的生活中挖掘题材、提炼诗意,抒写当下发生的历史性巨变,用文学的方式描绘时代画卷,奏响新时代的奋进强音。中国民族报文化周刊特约请相关专家学者对民族地区文学创作情况进行梳理评析,以飨读者。


  雪域高原上的时代书写 ——2020年度西藏文学创作综述

  “气盛言宜”的情怀与叙事 ——2020年度广西文学创作述略

  描绘时代画卷 奏响奋进强音——2020年贵州民族文学创作综述

  自觉的文体意识与别致的创作风貌——2020年宁夏民族文学作品浏览

  扎根云岭大地 书写时代华章——2020年云南文学创作综述

  跨上时代的骏马听它嘶鸣——2020年内蒙古文学创作散论

  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书写新疆故事——2020年新疆文学观察

  根植高原大地的书写——2020年青海文学阅读札记


  雪域高原上的时代书写 ——2020年度西藏文学创作综述

  胡沛萍

  

  一只棕头鸥在拉鲁湿地上空盘旋。 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摄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西藏作家在创作中坚守文学理想和艺术精神,其作品很好地展现了西藏文学的精神品格和气质。综观2020年的西藏文学,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具有强烈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家们从不同侧面表达对疫情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表现出文学记录时代、参与现实的强大愿望。二是表现出宏阔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发展意识。作品集中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表达了作家们的家国情怀。三是延续了西藏当代文学秉持的地域特色,但又不拘泥于此,表现出超越地域的艺术追求。

  抗击疫情的文学表达

  对于2020年的西藏文学来说,新冠肺炎疫情始终是作家们关注的一个重大事件。西藏文艺界在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抗疫号召,投身于各类抗疫活动的同时,还以文学创作的方式,表现了人们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坚定信心和必胜信念;表达了对冒着生命危险奔赴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的由衷赞美和崇高敬意。西藏作协借助《西藏文学》这一平台推出专辑,刊登反映抗击疫情的优秀作品。其中的一些诗歌,由于具有鲜明的时代主题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显现出文学作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传递正能量、弘扬人文精神的可贵品质。

  刘萱的诗歌《春天的背影——献给面对凶猛疫情的逆行者》,既有对凶猛肆虐的疫情的描写:“寒风,让每一个火热的胸膛刺骨疼痛。为避开那一支阴暗的毒剑,城市与城市、生命与生命、河流与山川、天空与大地、悲戚与悲戚、时间与时间都悲怆地抱紧了距离”;也有对英雄的中国人民正视灾难、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精神的讴歌:“这一刻,抛家舍子的你正焦急前行,时辰看不清你的面容,在亲人还没有来得及呼喊你名字的时候,你就依然消失在了午夜黑暗的苍茫里。请战书上,还带着青春体温的红色指印,如一面面展开使命的旗帜,在不忍向亲人告别的坚定里冉冉升起。”

  洛桑更才的诗歌《黎明前的黑暗,终究被光明摔得粉碎》写道:“还记得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吗?/还记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两路精神吗?/还记得用肉身筑起防线的抗洪英雄吗?/还记得抗击非典的那些战士们吗?/你肯定记得,我也记得,我们都记得/因为他们从未离去/因为他们,就是信仰和力量……黎明前的黑暗,终究会被光明摔得粉碎。”诗歌对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团结协作、敢于牺牲的伟大精神进行深情讴歌,表达了中国人民必将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

  【详细】


  气盛言宜”的情怀与叙事 ——2020年度广西文学创作述略

  陆以宏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布央村仙人山茶园风光。 龚普康摄

  自古文人都强调创作者道德修为对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如韩愈的“气盛言宜”,至今仍不失为衡量评价作家德识才学和作品思想艺术价值的高境界、高标准。2020年度广西民族文学创作可谓颇具“气盛言宜”气象。仅就小说创作和散文创作而言,一大批作家心怀“国之大者”,以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文学自觉,贴近新时代的精神脉搏和壮乡人民的现实生活,以敏锐的洞察力和诗性的呈现方式,或椽笔细描“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现实画卷和未来愿景,或工笔彩绘“美丽南方”千里江山无远弗届的风情画卷和内心风景,或简笔勾勒“古骆越之地”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层见叠出的精品力作印证了广西文学的崛起姿态。

  聚焦脱贫攻坚主题,奏响新时代文学主旋律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作为这场史诗级攻坚战的亲历者、见证者和书写者,广西许多作家在这一题材领域深耕细作,创作出一系列气积而文昌、情深而文挚的作品,成绩斐然。

  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红日长篇小说《驻村笔记》、李约热短篇小说集《人间消息》、莫景春散文集《被风吹过的村庄》,具有标杆性的意义。得益于作者源于生活的切身体验和高于生活的艺术匠心,《驻村笔记》全景式艺术再现了桂西北山区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场景,成功塑造了具有典型意义的驻村第一书记形象和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

  同样有过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经历的李约热,对扶贫主题也有涉猎,比如《人间消息》中的第一篇《村庄、绍永和我》,看似冷峻实则警醒地揭示了人类减贫史上亘古恒新的主题:了无生机的村庄、麻木困顿的主人公,唯有靠“扶志”和“扶智”才能真正被唤醒,进而完成涅槃重生。而毛南族作家莫景春《被风吹过的村庄》,以深厚的故乡情结和细腻的温情话语,细说社会转型期毛南族聚居山乡的风景风物风情,在细琐平凡与风云激荡中绘就七彩拼图,感性显现了毛南族人民生生不息的生存环境、生活风貌和生命意象,也折射出了新时代毛南族整族脱贫的历史性蜕变。

  致力于讲好脱贫攻坚故事的还有光盘《一种构想》等中短篇小说,许生文、臧海淼《跨越国界的贫困户》,徐一洛《山那边,有光》,林超俊《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黄文秀》,向志文《百坭村的女子图鉴》等报告文学。《一种构想》通过虚构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之间的爱怨情仇,在呵护真情与摆脱贫困、感性愿望与理性责任的复杂纠葛中点亮人性的光芒。《山那边,有光》通过讲述桂东北山区广大瑶族同胞和扶贫干部同心同德“向大山宣战”、群策群力迈向致富路的动人故事,集约式描绘了民族地区的新时代追梦人图谱。《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黄文秀》和《百坭村的女子图鉴》则用生动典型的材料、隽永凝练的笔调,深情讲述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黄文秀从立志远游求学到自愿返乡工作、从倾情投身扶贫工作第一线到不幸以身殉职的青春轨迹和感人故事,全方位刻画了一个心怀美好梦想和追求、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

  【详细】


  描绘时代画卷 奏响奋进强音——2020年贵州民族文学创作综述 

  徐必常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郊外的梯田风光。 新华社记者 刘续摄

  2020年是贵州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也是贵州民族文学创作的丰收之年。这一年,贵州各民族作家、诗人深入基层、扎根人民,从火热的生活中挖掘题材、提炼诗意,抒写贵州当下发生的历史性巨变,用文学的方式描绘时代画卷,奏响新时代的奋进强音。就笔者的观察来看,贵州本年度的民族文学创作,主题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艺术手法上有不同的探索,文学批评上有新的收获,民族文学新生力量势头强劲,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时代英模和时代精神的礼赞与讴歌

  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贵州涌现出了一批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时代英模。各民族作家勤奋创作,以优秀的作品礼赞时代英模、讴歌时代精神,鼓舞人心、凝聚力量。

  仡佬族女作家王华继2008年以长篇小说《雪豆》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后,2020年又以长篇报告文学《海雀,海雀》再度获此奖项。该书以贵州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为中心,讲述了他带领村民植树造林,改变生态环境,使海雀村脱贫致富的故事。2014年2月11日,为海雀村操劳一生的文朝荣,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去世。文朝荣的事迹不仅树立了新时期基层共产党员“时代楷模”的形象,也探索了在石漠化地区坚持生态保护和脱贫致富协同推进的路子。王华以崇敬的心情深入海雀村,以史家的笔触忠实记录了文朝荣带领乡亲们艰苦奋斗的点滴事迹,并将小说的叙事手法有效地运用在报告文学中,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侗族诗人姚瑶的抒情长诗《烛照苗乡》,则是献给“时代楷模”、年逾六旬的中国好老师陈立群的礼赞。陈立群不忘初心、至诚为民,退休后婉拒民办学校高薪聘请,只身从浙江杭州远赴黔东南贫困地区义务支教。在担任黔东南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3年间,陈立群培养出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学校办学质量大幅跃升。他心有大爱、无私奉献,始终把帮助贫困家庭孩子求学成长作为己任,支教期间翻山越岭、走寨访户,资助100多户苗族贫困家庭,足迹遍布台江县所有乡镇,用义举带动更多人开展支教助学。诗人姚瑶用4000余行的长诗,充分展现了陈立群作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品格。《烛照苗乡》语言朴素,行文内敛,向世人娓娓道出关于教育、未来和希望的思考。

  布依族诗人牧之的叙事长诗《魂牵梦萦》,以朴实的文本、饱满的情感讲述了优秀共产党员姜仕坤的故事。姜仕坤系贵州省晴隆县委原书记,他积极探索当地精准脱贫道路,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晴隆羊”,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羊书记”。2016年4月12日,姜仕坤在出差期间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年仅46岁。2021年2月25日,姜仕坤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魂牵梦萦》意象朴素,诗情饱满,塑造了富于艺术感染力的县委书记形象。

  【详细】


  自觉的文体意识与别致的创作风貌——2020年宁夏民族文学作品浏览

  白草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景区,集黄河、沙漠、高山、绿洲于一处,雄奇秀美,风光无限。 资料图片

  宁夏各族作家普遍具有较为自觉的文体意识,他们在写作实践中能够选取擅长并契合自己情性的文体,沉潜其中,苦心经营,创获颇多。于诸多文体中,宁夏民族文学凸显实绩的依然是小说、散文、诗歌三大类,可以说,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宁夏当代文学格局,其中一些精品力作亦为当代中国文学增色不少。2020年宁夏民族文学创作呈现出一些基本特点:数量上,丰盈繁盛;风格方面,则于适度有为中有所变化,显现出新鲜别致的一面。

  小说:历史、众生与意蕴

  作家石舒清的文学写作长期以来深深扎根于宁夏西海固这片土地,他以文学的方式紧紧地厮守着这片故土,并与之建立起一种持久的、血肉般的精神联系,这已经成为石舒清在中国文坛上的特色。近几年,石舒清的创作发生了变化,开始转向历史小说写作。2020年是宁夏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石舒清发表了长篇小说《地动》,以为纪念。为完成这部作品,他曾花费数年时间,一面搜寻资料,访谈故旧,一面构思、写作。“地动”一词,系海原当地方言,意同地震。海原大地震是20世纪人类史上一次极惨烈的灾难。作家在处理这一历史事件时,着重于描述震前、震后的日常生活,于平淡的生活底色上,表现了地震这种极端情境,令读者于不知不觉间恍如置身其中。小说在结构及描写上,大小相宜:自其大者而言,关涉了国际、国内的反应;自其小者来说,甚至细微地刻画了遇难者那被尘土覆盖了的面容。石舒清写地震,实则亦是写人性。要而言之,于极端境地中,人性之善愈益单纯、坚定,人性之恶亦尽情展露。小说以别致的构思以及感人的艺术表现,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一份借鉴。

  作家了一容多年来致力于短篇小说的创作,且以往的小说中有一种“正义的火气”。这种风格的形成有迹可循:他早年在外飘泊,备尝艰辛,这种苦涩反使他倾心于对真善美的追求,笃信人性向上,并且坚定了一种信念,即只要执着付出,小人物何尝不能接近心中理想?而近些年,了一容的作品开始呈现出笔调从容、轻松,且不乏幽默或讽刺意味的风格,新作短篇小说《群众演员》就属于此类作品。小说中的主人公一心要做一个演员,他一边做点小生意,维持生计,一边留意演出机会,常常为演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抛下生意,毅然前往。小说结尾,主人公又一次抛下生意,赶赴一处演出地点。其乘坐的火车于夜色中前行,漆黑的四周闪烁着几点灯火,在主人公心中,这像极了海上的“灯塔”,让他感觉分外亲切。这里暗含着一丝寓意:像主人公这般寂寂无名的陪衬角色,如此真诚地倾心于艺术,近乎舍身一般地付出,焉知其将来前景不会“豁然开朗,一片生机”?了一容叙事老练,他将故事的速度、节奏调适得自然而然,张弛有度,情节终了,有余味在焉。

  于小说文体上坚持探索的,还有青年作家马金莲。就目前创作现状观察,马金莲主要勤于中篇写作,2020年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我的母亲喜进花》。作品以平实的文字将个体的经验和乡间故事转换为充满温情的文学表达,描绘出一幅当代乡村的众生百态图。马金莲本年度还发表了一部短篇小说《化骨绵掌》,细致描画了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马金莲的小说从题材及内容上,显示出一个面向:关注并思考的是女性命运的相关话题。

  【详细】


  扎根云岭大地 书写时代华章

  杨荣昌

  

  迷人的高原明珠泸沽湖。森诺摄

  2020年,云南作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紧扎根云岭大地,敏锐感受时代脉动,书写和弘扬历史前行中的社会主旋律,在题材拓展和艺术表达等方面均作出了积极探索。

  小说:历史与人性的深度挖掘

  云南小说作家在历史与人性的双重维度上开拓写作领域,在勤力掘进中力图呈现世界的本质。

  海男是中国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诗歌、散文、小说等领域多有建树。她的长篇小说《青云街四号》以跳跃性的多线平行叙述,把碎片化的如烟往事与当下生活诗性勾连,通过一道街景,映现出人世间的悲欢浮影,并由此生发对生命主题的思考。书中的女主角慈兰阿婆曾以青春的逃亡来到青云街,后来参加了中国远征军,赴缅后成为护士,经历了战场上的生死考验。如今,她仍居住在青云街的老宅,并在此追忆往昔时光。这是一部穿越生死之场、抚慰岁月之殇的温柔之书。

  从乡土情结到对生命循环体系的思考,从个人奇遇到对人类整体命运的忧思,作家存文学以其饱含忧患意识的笔触,为读者勾勒了一幅韵致深远的人文历史画卷。他的长篇小说《众神隐退》以特殊历史语境中主人公的“奇遇”为切入点,以不同文化、思想、话语表达的对冲与融合,展现了作者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刻的文化反思。

  和晓梅的《落地生花的银》有多条叙事线索,讲述了作为“恒昌号”小伙计的外公为红军渡江提供渡船而遭到国民党军警搜捕,经过重重磨难最终走向光明之途的故事。小说重点表现了小人物在风雨飘摇中的选择与坚守,凸显了人性的光辉。

  罗家柱的《阿妹马帮》着眼于滇南马帮的变迁,讲述了彝族姑娘施增美从马锅头成长为骑兵队长,为滇中地区的民族解放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故事。小说塑造了彝族儿女的英雄群像,对他们为寻求光明和民族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精神给予热情礼赞。

  【详细】


  跨上时代的骏马听它嘶鸣——2020年内蒙古文学创作散论

  鄢冬 

  

  内蒙古大草原上骏马奔腾。 新华社发 潘正光摄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对于内蒙古文学而言,记录并呈现出何等的风貌,也为读者所关注。这一年,内蒙古文学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单,满全、海伦纳、海勒根那三位作家斩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令人瞩目。总体来看,2020年内蒙古文学把握时代价值,继续以独特的文学技艺表达民族风情,“自然写作”也逐渐走向成熟,更为欣喜的是,新生代写作者正接棒赛跑。 

  呈现鲜明的时代价值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020年,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内蒙古文联主管主办的《草原》杂志社组织编发“抗疫情·我们与你同在”文学作品小辑,内蒙古诗人用饱含真情的笔触为时代发声。包立群的《致敬,或者拷问(组诗)》中,一首《2020除夕夜》以蓬勃的希望结尾,展示出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极尽隐蔽的一朵/牛栅栏的角落/泥土里小小的植株/即将撑起一个春天的蓬勃/期待,人心复苏。”胡斐的《我们祈祷的样子多么一致》以万众一心抗击疫情为情感主线,描述全国各地用行动支援武汉的大情怀:“十四亿人,我们祈祷的样子多么一致/我们成为兄弟姐妹站在一起的时候/给了山川湖海同样的信仰/春天,请早早启程。”

  这一年,内蒙古文学中,报告文学是较为亮眼的存在。艾平的《春风染绿红山下》以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办干部以及乡村致富带头人为叙事主体,记录了赤峰市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她的另一篇报告文学《脱贫路上追梦人》,亦是以黄旭坤、刘叶阳、党桂梅等典型人物为描写对象,通过对故事细节的精准把握和描摹,再现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之路。对于艾平来说,无论是相对严肃的主旋律创作,还是较为洒脱的生活写作,她始终追求时代性和文学性共融的叙述方式。

  《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纪事》是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的作品。作者阿勒得尔图为创作这部作品,采访了几十支乌兰牧骑,行程达几万里,花了两年时间来完成这部全景式的报告文学。作者将对近百名乌兰牧骑新老队员的查和访问,通过细致的故事呈现出来,书写了乌兰牧骑的前世今生,挖掘出乌兰牧骑精神深刻的时代内涵。

  【详细】


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书写新疆故事——2020年新疆文学观察

 张春梅

天山大峡谷。图片来自新华网

  2020年,新疆的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以丰厚的文学创作,展示宏大的社会主题和人民主体的风骨与精神。抗疫、援疆、驻村脱贫攻坚、军旅生活、儿童世界,多种题材各有华章,文艺融合共生发展。

  以文学的方式进入抗疫现场

  毫无疑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这一年举国关注的主题。新疆作协勇担使命,组织各族作家创作了一批抗击疫情的主题作品,凝聚起全区文学工作者抗疫的力量和信心。其中,特别突出的有雅楠的报告文学《天山战疫者》。雅楠一向以写军旅题材的报告文学见长,不惮以最大的努力扑向第一现场,这也是她的作品能在众多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天山战疫者》是作家现实写作的延伸,作品选取新疆医务工作者穆清爽等赶赴武汉抗疫的一个个感人瞬间,描画出2020年“逆行中最美丽的人”,“不计报酬 义无反顾”八个大字勾勒出这场抗疫攻坚战的决绝,而“白衣执甲 大爱无疆”背后的艰难更是令观者动容。

  柳振师的散文集《以你们的影子前行》也是一部代表性的抗疫之作。他以“病毒携带者”的自我假设,带入“与死亡抗争”的艰难,“疫情面前,人人自危,能被一个喷嚏吓得趴下”,而“那些逆行的勇士们,迈着稳健的步伐,从四面八方赶去……”在疫情突如其来的日子里,有无数“无名英雄”奋战在前线,与死亡搏斗。他们从哪里来、叫什么名字,我们无从得知,这种“影子般的存在”却以强大的力量告知民众:铁甲依然在!共和国的勇士正在战斗,他们汇聚成击败疫情的人民力量。

【详细】


根植高原大地的书写——2020年青海文学阅读札记

 卓玛 

 青海玉树蜿蜒曲折的通天河。潘彬彬摄

  2020年的青海文学创作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骏马奖、自然写作与时代主题。骏马奖是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具有代表性的奖项,青海入选其中的精品力作展示了近年来作家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实绩。同时,伴随青海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大力推进,作家们用自然写作的方式对这一“国之大者”进行了回应。此外,作家们还时刻关注着中华大地上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的重大主题,并为之呼喊出时代的最强音。

  根植大地的想象

  2020年8月,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奖结果揭晓,25部作品和5名译者获得这个国家级文学奖项,其中3名青海籍作家获奖,分别是梅卓的《神授·魔岭记》获得长篇小说奖,龙仁青获得翻译奖,拉先加的藏文小说集《睡觉的水》获得中短篇小说奖。此外,本届骏马奖参评作品共376部,译者19人,其中,青海省共有5个民族的19位作家申报了除报告文学之外的4种体裁的21部作品,2名译者申报译作。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青海省的文学创作成果。

  青海文学在小说创作方面,题材比较广泛。藏族作家梅卓的《神授·魔岭记》以《格萨尔王传》四大战役之首的“魔岭大战”为背景,讲述了藏族少年阿旺罗罗历经各种磨难与修炼,最终成长为一代神授艺人的故事。梅卓生长生活于青海这片土地,谙熟史诗的内涵、传播特点及其中蕴含的精神,在这一题材的虚构创作上有着资源和文化优势。参评长篇小说中,藏族作家阿琼的《渡口魂》、旦文毛的《王的奴》,回族作家冶生福的《蓝月亮》,撒拉族作家韩庆功的《黄河从这里拐弯》等作品取材于历史,根植于现实人生,体现多重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青海长篇小说的创作样态。藏族作家、导演万玛才旦参评的中短篇小说集《乌金的牙齿》全部取材于藏族聚居区,其中一些作品集中展示了现代藏族人的精神生活状态,呈现出鲜明的创作个性和较高的文学水准。

【详细】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