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院长敏文宫(左)在询问患者病情。 新华社记者 白玛央措 摄
每到周五,藏族群众德吉昂毛家的民宿总是客满。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德吉村,过去或面朝黄土背朝天、或逐水草而居的村民们,搬出大山告别贫瘠,陆续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今年4月,青海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了绝对贫困全面“清零”目标。行走在高原广袤的山川草地上,记者看到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生产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众多和德吉村一样的美丽村庄,脱贫摘帽,迎来新生活。
这是位于三江源地区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境内的年保玉则风光(7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白玛央措 摄
十年援建,藏区生产生活大变样
雪山乡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平均海拔4200米。记者走进阿尼玛卿雪山脚下的雪山乡阴柯河村,一家雪糕厂正在改造扩建。去年试运营阶段,这里每天生产约5000根牦牛奶雪糕。“从技术、设备到包装设计,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上海的援建。”雪山乡阴柯河村第一书记昂秀多杰说。
据了解,上海援建果洛州十年间,以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基本生产、基本教育、基本医疗”为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工作精准发力、集中攻坚,共落实803个对口支援项目,累计投资27.7亿元。
“我们坚持在援建项目资金使用中,80%向基层、80%向民生倾斜,建成了一大批民生工程,当地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保障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果洛州副州长、上海援青干部联络组组长冯志勇说。
果洛州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韩尚丽说,在上海援建项目的支持下,果洛州预计将在今年9月建成区域远程智慧医疗平台。今后远程疑难临床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分析等业务,将有效解决牧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等问题。
扶贫更要扶智,“输血”更需“造血”。2010年以来,北京市先后派出四批共计176名援青干部人才,支持玉树藏族自治州各项建设,累计投入对口支援资金超过30亿元,实施各类项目300多个。从2015年开始,玉树州每年从北京对口支援资金中,拿出3780万元用于“异地办班”高中生食宿、往返交通、体检、保险等,人均年支出费用达两万元。从2017年起,连续三年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高中生,每年每人补助5000元,累计补助资金1344万元。
7月8日,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三江源生态扶贫园内,当地村民在绘制藏族传统金书。新华社记者 赵家淞 摄
多年守护,只为一江春水向东流
下午两点,果洛州久治县索乎日麻乡索日村村民尼玛身着氆氇藏装,手拿约半身长的垃圾袋,手臂佩戴上印有“生态护林员”的大红袖章,开始草场巡护。
尼玛负责的草场管护面积约1000亩,每天巡护约3小时。“我的工作就是保护好家乡的山水草木,巡护时顺便清理草场上的垃圾,看到有点火冒烟的、破坏树木的,就要上前制止并报告乡政府。”2016年,50岁的尼玛成为生态护林员。现在他每月有2000元的工资。
据了解,索日村草场面积58万亩,全村现有生态护林员73名,他们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政策年均增收2万元,实现“一人管护全家脱贫”。
统一的藏式新房、整洁的村容、四通八达的公路、齐全的水电等基础设施……易地扶贫搬迁让世代逐水草而居的藏族农牧民,过上了全新生活。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是一个藏族移民新村。2004年11月,128户407名牧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从400多公里之外、海拔4700米的地方搬迁至格尔木市南郊。如今,三江源地区境内的长江、黄河、澜沧江干流流域水质优良,草地植被覆盖度达77%。
7月8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德吉村一家民宿内,45岁村民闹尖措正在招待游客。 新华社记者 白玛央措 摄
千年传承,助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清洗、去毛、刮制羊皮……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赛尔龙乡兰龙村的普华加,正在通过古老的羊皮纸制作手艺改变自己的生活。“开始时,我对制作羊皮纸一窍不通。经过免费培训学习,现在每个月可以制作30张左右。”普华加目前每月底薪为1500元,每张羊皮纸有60元提成。
当前,青海各地依托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文化+扶贫”产业。文化产业让远在深山的藏族传统艺术落地开花。传承千年的民族手工艺成为特色扶贫产业,助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34岁的桑杰加在黄南州同仁县经营着一家年产值100余万元的唐卡画院。他的梦想是让更多生活困苦的人,学习一门手艺,重拾对生活的热情。桑杰加说,目前公司下设的青绣扶贫车间里,共有60余名学员,其中50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近年来,同仁县建成唐卡、泥塑、堆绣、雕塑等4个省级文化扶贫产业创作基地,下设20多个扶贫车间。2019年,同仁县政府投入100万元扶贫资金,主要用于贫困户文化产业技能培训,培训期为三年。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藏绣艺术传承人卓玛康珠的公司里,80%的员工是牧区的家庭妇女。她们自小熟悉刺绣,在家务农和照看孩子之余,常为自己和家人缝制服装配饰。“过去在家里刺绣,一个月只有300元至1000元左右的收入,现在随着个人技能提升、公司订单增多,绣娘们每月能挣到800元到2000元。”卓玛康珠说。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