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华安县是大陆高山族同胞聚居最多的县,也是闽南畲族文化的重要据点,其中高山族聚居村7个135人,畲族民族村2个1280人。近年来,华安发挥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国名茶之乡等生态名片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文化,将贫困的民族村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村寨,2017年9个聚居村、民族村全部脱贫“摘帽”。
1.宜居:政策好,变化大
一是优机制成合力。编制五年民族发展工作规划,出台《大力扶持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方案》,成立华安县民族工作协调委员会,建立县领导挂钩帮扶机制,县委书记、县长等县委领导分别挂钩少数民族村,合力推进少数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
畲族官畲村 郭毅 摄
二是重帮扶促投资。通过向上争取政策支持与县乡村投入相结合,2016年来累计获得少数民族专项投资项目58个、资金2641.4万元,拉动投资超2亿元,从生产、就业、住房、子女教育、大病就医等方面对少数民族群众进行帮扶。今年,县财政计划投入1858万元在9个聚居村、民族村实施22个民生项目建设。
三是挖潜力强特色。送坑村高山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成为大陆高山族唯一试点,官畲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入选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坪水村列入我省第三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试点单位,送坑、官畲相继成为漳州市漳台交流基地。
2.宜业:产业优,增收快
一是提升传统产业。通过示范、扶持、补助等形式,鼓励高山族、畲族群众种茶、制茶,建成高山族民族团结进步创业基地1个、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个。9个少数民族村茶叶种植面积达2.5万亩;成立茶叶加工作坊2000多家,年可实现产值1.5亿元。
畲族官畲村 郑志明 摄
二是融合新兴业态。借助电商对接世界文化遗产地景区、官畲景区、坪水景区等旅游平台,引导聚居村、民族村发展百香果、坪山柚等特色产业,既可现场采摘体验,又可远程销售。
三是实现脱贫增收。2019年,9个聚居村、民族村村级集体经济均超过1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900多元。其中,官畲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由原来“零收入”剧增至30万元,村民门票分红人均增收1000元,旅游带动畲民年增收约300万元;坪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由“空壳村”猛增至18万元,依靠旅游农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大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40多万元,村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
3.宜游:文化兴,路子新
一是弘扬民族文化。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9个演艺舞台,组建3支青年民族歌舞表演队,经常聘请福建师范大学、台湾著名舞蹈音乐学家前来编排舞蹈和授课,每年对歌舞表演队进行集训,高山族《拉手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安畲家民歌”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安高山族传统体育表演队6次作为省代表队参加全国民运会荣获奖项十几个,参加海峡两岸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十几场。
畲族官畲村 郭毅 摄
二是打造振兴样板。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将曾经脏、乱、差、穷的贫困村,变为全县最好的美丽乡村、旅游景区,成功打造世遗茶镇·魅力送坑、福建土楼·源起华安、好客山哈·风情官畲、桃源秘境·畲乡坪水等乡村振兴样板村。
三是发展乡村旅游。2018年来漳州市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入5000多万元开发官畲村旅游,2019年官畲景区列入国家3A景区。坪水村2017年引进厦门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合作运营,共同开发坪水旅游,投入1000多万元开发建设。位于大地村的福建土楼(华安)旅游区(4A),去年投入1200万元用于环境提升,成功举办土楼国际马拉松赛等赛事,2019年景区接待游客52万人次,旅游收入1100万元。
(编辑:程艳)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