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炳辉,彝族,1897年12月出生,云南彝良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将领。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认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
罗炳辉出身贫寒,从小过着牛马不如的奴隶生活。1915年,罗炳辉入滇军当兵,因作战勇敢,从士兵一步步升至营长,后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因对军中腐败现象不满和对旧制度的仇恨,他很快接受了进步思想,于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他率部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团长、旅长、纵队长、军长等职。
在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中,罗炳辉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指挥所部参加了龙冈、广昌、莲塘、南雄水口、建黎泰、黄陂、草台岗等战役战斗,连战连胜。在完成艰险任务中,他智勇兼备,屡立战功,曾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二等红星奖章。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不久,他担任红九军团军团长,率部参加广昌保卫战,并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征过闽江。
1934年10月,罗炳辉率部参加长征。1935年3月下旬,中央红军完成四渡赤水后,由四川古蔺地区再次进入贵州遵义地区,准备南渡乌江,绕过贵阳直逼云南。为迷惑敌人,中央军委决定暂留红九军团在乌江以北地区活动,给敌人造成错觉,以掩护主力红军南渡乌江。
在接受中央军委“伪装主力,诱敌向北出击”的任务后,罗炳辉率部在长干山、马鬃岭地区一会儿折东,一会儿转西,有意在行军中拉长距离;漫山遍野多处打旗号,并在马鬃岭西北路上摆露天标语,故意让敌人发现;施放烟火、制造声势,诱惑敌人。敌人“追剿”主力红军的两个纵队6个师,误认为红军大部队还在这一带运动,跟着红九军团在乌江北岸“捉迷藏”。等敌人发觉上当时,主力红军已安全渡过乌江,打到了贵阳城下。
1935年5月,罗炳辉率领红九军团渡过金沙江,从宁南进入凉山彝族聚居区。与主力部队脱离多时的红九军团,需要自行与彝族群众交涉沟通,借道凉山。作为一个彝族人,罗炳辉深信,只要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和理解彝族同胞,真正做到彝汉平等,就一定能够取得当地彝族群众的信任和帮助。
进入彝族聚居区后,红九军团宣传、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广大彝族同胞的帮助和支持。加之罗炳辉在彝族同胞中的影响力,红九军团顺利地通过了凉山地区,与中央红军主力在西昌胜利会师。
全面抗日战争初期,罗炳辉曾以八路军副参谋长名义,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从事统一战线工作。1939年任新四军第1支队副司令员、第5支队司令员,率部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1940年后任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5支队司令员、第2师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等职,为巩固和扩大淮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罗炳辉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虽身患重病,他仍亲临前线部署作战。1946年6月21日,他在兰陵突然病情恶化,不治逝世。罗炳辉用毕生的精力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人生最快慰的是真正勇敢地牺牲个人的一切利益,最热诚努力地为民族独立、自由解放而斗争,尤其要为劳动大众的解放和利益,以真理、正义、公道为人类的幸福而斗争。”
(编辑:程艳)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