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我来到这里采访时,农行大楼是这里最高的楼,远远望去鹤立鸡群。如今,它已经湮没在周围更高的楼中,几乎难以被发现。”站在高处远眺西藏昌都市区,曾在中央驻藏媒体工作过的网络名人“点子正”感慨地说道。
昌都市夜景。
近日,来自全国的网络名人和媒体记者齐聚昌都,在一线调研中真切感受到了这座城市70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由澜沧江穿城而过的昌都是昔日茶马古道的物资集散地,也是连接西藏、四川、云南和青海的枢纽。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这座城市一度十分兴盛,但由于极度落后的封建农奴制极大地制约了生产力等原因,昌都在解放前经济发展极其落后,广大藏族群众生活朝不保夕。
当时,一名西藏地方政府噶伦向噶厦发电反映昌都情况时说,“因时世混浊,民不堪命,这里有的宗(相当县)内仅有七、八户还有糌粑,其余全以食元根为生,乞丐成群,景象凄凉。”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昌都。第一所现代学校、第一座医院等在昌都陆续建起,打破了只有贵族和僧侣才能读书、下层人民命贱如草芥的荒诞和不公,拉开了这座古城70年来一切为了人民的发展序幕。
网络名人与昌都市实验小学的小小讲解员们合影。
“一排土房子,几排泥凳子,一群泥娃子”是昌都小学(今为昌都市实验小学)刚建成时的形象写照。经过多年发展,昔日的“黑屋子、土凳子、泥娃子”已经发展成功能性教室齐全的现代学校。
当四年级学生格桑卓玛、杨嘉雯等人用熟练的语言落落大方地介绍学校的发展历史时,参观者无不惊叹她们在小小年纪所表现出来的大气和自信。“昌都虽然偏僻,但对学生全面培养一点都不落后。”校长李东锐自豪地说。
与昌都市实验小学一样,昌都市人民医院也在澜沧江畔悄然矗立,见证了这座城市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
昌都市人民医院一角。
昌都市人民医院前身为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昌都民族卫生工作大队,目前已经成为现代高新设备齐全、集临床医疗、保健、科研、教学、急救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党和政府投入巨资建设医院,安排援藏医生帮助提升医疗水平,就是为了最大限度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医院党委书记仲春说。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昌都市每千人拥有病床数和卫生技术人员分别达到3.5张、4.62人,人均寿命从1950年的35.5岁提高到了70岁。
在距离西藏昌都市大约20公里的澜沧江畔悬崖上,犹如巨人光着脚丫踩在泥泞上留下的多对“大脚印”,每年都吸引着很多游人慕名赶来参观。
澜沧江畔的昌都,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西藏人民稳步迈向小康社会时留下的一个“大脚印”。它以毫无争辩的事实向世人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完)
(编辑:程艳)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