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批准,德保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喜讯传来,德保36.8万各族儿女群情振奋:与贫困斗争了一代又一代的德保人,终于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德保县干部群众用艰苦卓绝的努力,完成了一份合格答卷:截至2019年底,德保县贫困村退出64个,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21%降至1.22%,全县近10万人口脱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7833元提高到2019年的11291元……
巍然屹立的云山,孕育了这方热土的神奇与伟岸。奔腾不息的鉴河,见证着这方热土的发展与变迁。
30余年的定点帮扶路
德保,这个位于广西西南部的国家级贫困县,曾经集“老、少、边、山、穷”于一身,全县均属喀斯特地貌,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大石山区。
德保,也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全县居住着壮、汉、瑶、苗等9个民族。正因为如此,1989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德保县为国家民委定点扶贫联系点。
“山村的夜亮了,群众心也亮了!”德保县都安乡凌雷村,村民覃大兵指着安装在屋外的太阳能路灯说,村里跟城里一样,晚上路灯亮堂堂,出门不用打手电。
凌雷村是国家民委帮扶联系村,全村共有12个自然屯,约400余户1600多人。在国家民委的大力支持和帮扶下,村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2017年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近年来,国家民委先后投入110万元,为凌雷村安装了319盏太阳能路灯,实现全村12个自然屯路灯全覆盖;投入扶贫资金100余万元,助力村里火龙果等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凌雷村的发展变化,是国家民委30余年如一日帮扶德保的缩影。
自1989年对口帮扶德保县起,国家民委充分发挥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优势,大力支持德保县的改革发展。30余年间,国家民委先后直接在德保投入帮扶资金10309.14万元,其中少数民族发展资金7542万元,民族工作经费2267.14万元,重点实施水、电、路、网、房和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等扶贫项目,发展桑蚕、食用菌、火龙果等扶贫产业,解决了德保12个乡镇69个村136个自然屯群众行路难、饮水难、致富增收等问题,有力推动了德保县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国家民委的帮助下,清华大学在德保县设立了“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中央民族干部学院举办少数民族干部能力专题培训班,中央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等委属单位为德保举办了多期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为推进德保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民族出版社、民族文化宫、古籍研究室等单位累计向德保捐赠了近13万册图书、200台电脑,有力地推动了德保县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国家民委还带领北京藏医院、北京民族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的专家多次到德保开展义诊活动,捐赠了一批医疗设备,进一步改善了德保县的农村医疗条件。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为解决德保县中小学复学后口罩等防疫物资严重紧缺问题,国家民委机关及委属高校累计向德保县教育部门捐赠口罩8.75万个、体温枪40支、免洗洗手液888瓶,防疫资金20万元。国家民委还组织委属单位和职工,积极购买县里因疫情滞销的沃柑、蜂蜜、杂粮等农副产品,助力德保县打赢疫情防控战、顺利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在这30年里,国家民委高度重视帮扶工作,先后有14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到德保调研指导工作,派驻了18位挂职干部参与扶贫工作。国家民委与德保县各族干部群众心连心,在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的进程中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德保县也迈入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兴产业筑牢扶贫根基
“做梦都没想到,党和政府让我们搬进了‘金窝窝’,住进了新房子。”德保县城关镇那温村村民李振边靠在崭新的沙发上,打开了新电视机,享受新生活。
德保县的老百姓以前总是把自己的家称作“穷窝窝”。近年来,德保县紧盯产业发展创收和就业创业增收,不断筑牢脱贫根基。
精准扶贫,产业先行。德保县把发展生产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因地制宜围绕柑橘、山楂、桑蚕、生猪、糖料蔗、肉鸡、八角等扶贫产业,创新打造“1125”产业发展模式,即以一个支部引领建设一个产业基地,实现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产业两个全覆盖,引导致富带头人、龙头企业、技能培训、资金政策、金融保险等五类资源向基地集中,实施规模化种植、区域抱团发展。目前,德保县累计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389家,有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1个,市级示范园1个,县级示范区 3个。全县发展特色产业的贫困户覆盖率达到94.32%以上。
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黄旭贤承包了70多亩田地,连片种植蜜柚35亩约2000株、脐橙35亩约3500株,同时利用种植水果的林地套种西瓜,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动附近好几家贫困户增收。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脱贫攻坚的一大“基本盘”,就业不稳,脱贫不稳。德保县通过加强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劳务协作、开发岗位、创业扶持等措施,打好劳务就业扶贫硬仗。目前,全县贫困劳动力5.8万人,有3.4万人实现就业,占比71.6%。
如今,生活好起来的德保老百姓,把自己的家叫作“金窝窝”,脱贫之后,他们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创建长效脱贫机制
据德保县县长陆兰碧介绍,德保摘帽后,还有25个村400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的任务。“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不获全胜,我们决不收兵!”陆兰碧说,德保县严格落实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帮扶、监管“四不摘”要求。
摘帽不摘责任,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后,德保县从县处级领导到普通干部再到村屯干部,各级人员坚守岗位,落实后续跟踪责任,适时调整优化帮扶结对。各地严格落实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和脱贫摘帽“回头看”措施,力促村内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以及将返贫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纳入建档对象,并落实帮扶措施。
摘帽不摘政策,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后,德保县保持脱贫攻坚各类惠农政策不断档,每年制定的攻坚方案都统筹考虑脱贫后续发展,推进户级保障与公共领域建设,符合的资金项目保持稳定到村到户,确保高质量脱贫。
摘帽不摘帮扶,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后,德保县保持40个县处级领导干部、186个行政村(社区)驻村工作队、138家帮扶单位、7700余名帮扶干部的结对联系。积极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协调上级定点扶贫单位共同抓好帮扶工作。
摘帽不摘监管,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出列后,德保县对结对帮扶的单位和干部保持扶贫督查考核导向不变,对后续扶持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坚决依规处理,对促进脱贫后续扶持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同样给予表彰。
在德保县委书记石永超看来,德保的脱贫只是第一步,摘帽也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新的征程上,德保必须乘势而上,继续保持砥砺奋进的精神状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有机衔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编辑:程艳)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