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0-03-2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传承载体。保护、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国家文明脉络的延续、民族精神的凝聚和社会发展的和谐。 为此,中国民族报文化周刊与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联合推出“我们的节日”专栏报道,敬请关注。
 
 
 
 
 
 
 
------  春 节 篇  ------
 
  在中国人数千年的活动轨迹之中,关于春节的印记十分丰富;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与春节相关的活动十分精彩。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各民族文化在交融互鉴中创新发展。“我们的节日·春节篇”为你展示的是不同地区的节日样态、不同民族的迎春风情,呈现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美好画卷——
 
 
 
           四川自贡灯会。 万松涛摄                          安徽新春文化庙会。 苏婷摄
 
   
                广西壮族蚂拐节。   邹德隆摄                                    河北正定腊会。   李庆摄
 
   
              浙江萧山年糕节。    徐建龙摄                                山东省惠民县胡集灯节书会。            王加华摄
 
陕西沿门子秧歌。   郭志东摄
~~~*~~~*~~~*~~~*~~~*~~~*~~~*~~~*~~~*~~~*~~~*~~~*~~~*~~~*~~~
 
中国春节之最

□ 徐万邦(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具有群众性的传统节日。我国56个民族,过春节的民族众多。

  春节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节期最长的节庆之一。春节节期若自腊八算起,到正月十五结束,历时30多天;若自腊月二十三小年算起,到正月初六结束,也有十余日。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内涵最丰富、节日活动最多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要穿好吃好玩好,既要满足物质需求,又要愉悦身心。春节期间,神州大地处处张灯结彩,贴年画贴春联、扭秧歌耍社火、舞龙舞狮、赶庙会看演出,民间文艺、民间工艺、民间游戏等活动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不同的地域特色,多元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详细】

~~~*~~~*~~~*~~~*~~~*~~~*~~~*~~~*~~~*~~~*~~~*~~~*~~~*~~~*~~~

 
黑龙江:冰雪闹新春
□ 于学斌(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
 
 
春节期间,有着渔猎传统的赫哲族包鱼肉馅儿水饺。 于学斌摄

  黑龙江省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省内汉、满、蒙古、朝鲜、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赫哲等民族,都有过春节的习俗。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渤海国时期,黑龙江地区就开始过春节。春节正是东北人的“猫冬”季节,所以节期长,整个农历腊月和正月都在过年。而且节中有节,有腊八节、小年、除夕、元宵节、抹黑节、填仓节等。

  腊月初八是黑龙江地区春节的序曲,几乎是家家都做腊八粥。吃黄米饭也较为普遍,寓意是粘住下巴,免得寒冷的天气把下巴冻掉。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谓之归宁,故有“吃腊八粥,往家溜”的俗语。

~~~*~~~*~~~*~~~*~~~*~~~*~~~*~~~*~~~*~~~*~~~*~~~*~~~*~~~*~~~
 
浙江:中国式过年的样本
□ 顾希佳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在浙江,舞龙舞狮活动为春节增添了浓浓的传统年味。 周建平摄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句话,勾起了许多人对于年节的思念。提起浙江人过年的那些事儿,种种美好的记忆,一时数说不尽。

  浙江乡下有“入年架”“忙年”的说法。早些时候,有的地方一进农历腊月就忙开了,也有的最晚腊月二十四“祭灶”开始忙。先是备年货,腌菜、杀猪捕鱼、打年糕、酿年酒、砍年柴,无不是为了过个年。家庭主妇要准备一家人的新衣、新鞋、新袜,村里要准备演戏、舞龙舞狮、扎制灯彩,都得忙。一般开了年还得走亲戚,人来客往。俗话说:“亲戚是条龙,不来就要穷。”旧时交通不便,走着走着就走到元宵节了。
 
 
~~~*~~~*~~~*~~~*~~~*~~~*~~~*~~~*~~~*~~~*~~~*~~~*~~~*~~~*~~~
 
云南:中华春节文化多样性的表征
□ 张跃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在云南,过年不仅仅是一家一户的事情,更多的活动要在村寨举行。刘建明摄
 
  “欢欢喜喜过大年,热热闹闹贺新春。”云南各民族也不例外。云南的少数民族,大部分都将春节纳入了本民族节庆中,只不过在名称、时间和习俗上,与内地有所差异。

  云南各民族对于春节的称谓各不相同。除“春节”这一统一的名称外,各民族还有自己具有地域与本民族特点的称谓,如彝族的“阔西跌”、哈尼族的“觉扎扎”、傣族的“牵养”、白族的“过真旺”等,名称多达近20种,均有过年、新年的意思。
 
~~~*~~~*~~~*~~~*~~~*~~~*~~~*~~~*~~~*~~~*~~~*~~~*~~~*~~~*~~~
 
青海:绚丽多彩的多民族春节习俗
□ 胡芳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道帏地区的藏族群众跳神鼓舞欢度新春佳节。 旦正加摄
 
  在青海的多民族节日文化中,作为岁首的春节是汉、藏、土、蒙古等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到年末岁初,从谷地相连、井田纵横的河湟谷地到戈壁连野、八百里瀚海的柴达木盆地,再到雪峰巍峨、天地苍茫的青南草原,生活在青海高原广袤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和全国人民一起欢度着新春佳节。

  河湟地区的汉、藏、土和蒙古等民族都过农历大年三十。这一天,他们要上坟祭祖,在大门口贴钱马和红纸“对子”(即春联),一家人欢聚在一起,高高兴兴吃团圆饭,并守岁到子夜。

 ~~~*~~~*~~~*~~~*~~~*~~~*~~~*~~~*~~~*~~~*~~~*~~~*~~~*~~~*~~~
 
豫东:过年的河南范儿
□ 吴效群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蒸大馍、做枣山是豫东传统年俗。 吴效群摄

  豫东地处黄河下游平原,是最具河南风范的地方。作为我国小麦主产区,粮食在当地老百姓的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这突出地表现在其春节习俗上。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在豫东的周口、开封等地,春节前的各种准备,当属蒸馒头最重要。这不仅因为从蒸出的馒头的形状可以预知新年的运程,还因为春节期间最重要的馈赠礼品——枣山和大馍也在这时候出炉。枣山,也叫枣山年馍,三角状、如山形,上面一层层插着大枣;大馍,就是像大海碗碗口一般大小的馍。
 
 
 
 
 
------  三 月 三  ------
 

从“上巳节”到“三月三”

□ 张勃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孙统等41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褉。他们临流浮觞,饮酒赋诗,歌咏抒怀,得诗37首,结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作序,这便是名垂千古的《兰亭集序》。这次被誉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兰亭集会,其实是一次节日集会,这个节日就是上巳节。

  上巳节起源于先秦时期,形成于汉代,它的得名源于过节的时间。我国古代采用干支纪日法,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魏晋以降,上巳节的节期相对固定在每年夏历的三月初三日,因此上巳节又称“三月三”。

  关于上巳节的由来,学界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也有说上巳节是纪念黄帝的日子。相传三月三是轩辕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详细】

~~~*~~~*~~~*~~~*~~~*~~~*~~~*~~~*~~~*~~~*~~~*~~~*~~~*~~~*~~~

黎族三月三节,海南岛上从古至今的流传

□ 文京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讲师)


  黎族三月三节,黎语称为“孚念孚”,是海南黎族人民祭祀祖先、庆贺新生、赞美生活、歌颂爱情的传统节日,尤其盛行于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东方市美孚方言支系黎族村落。相传东方市西方村——当地的一个美孚黎族聚居村落是这个节日的起源地。1956年,著名舞蹈家陈翘到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东方县(今海南省东方市)西方村采风收集民间舞蹈素材,恰碰到当地美孚黎族同胞在过三月三节,她由此创编推出了黎族舞蹈《三月三》,也因此把黎族的“三月三”推到了世人面前。

  1984年,根据黎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经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和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为节庆日,节庆活动在自治州首府通什市(今五指山市)举行。节日期间,人们以歌舞形式展现青年男女对歌谈恋爱以及娶亲的场景,还举办双人顶棍、双人木屐等颇具民族特色的趣味体育竞赛。

【详细】

~~~*~~~*~~~*~~~*~~~*~~~*~~~*~~~*~~~*~~~*~~~*~~~*~~~*~~~*~~~

 

畲族三月三,新时代文化内涵日益丰富

□ 林毅红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2018年4月18日(农历三月初三),福州市晋安区日溪村妇女在表演舞蹈《竹响畲寨幸福山歌》。 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 摄


  “三月三,吃乌饭”是畲族民众的传统习俗,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畲族三月三(又称乌饭节)这一节日,以农历三月初三为节期,以家家户户做乌米饭、吃乌米饭、赠乌米饭为节日载体,以落寮盘歌、山哈歌会作为节日活动内容,以缅怀祖先、准备春耕、预祝丰收和祈求幸福作为节日核心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畲族传统文化内涵。

  关于畲族三月三的来历,畲族人有多种说法。民间传说畲族后世为了纪念民族英雄雷万兴、兰奉高等人,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用乌稔树叶汁液泡糯米、蒸乌饭,世代相传衍成风俗。

【详细】

~~~*~~~*~~~*~~~*~~~*~~~*~~~*~~~*~~~*~~~*~~~*~~~*~~~*~~~*~~~

 

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

□ 许晓明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研究员)

 

   2018年4月17日,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举行的“壮族三月三·体育民族炫”系列活动开幕式上,少数民族同胞参加拉苗鼓比赛。 新华社记者 廖子渊 摄

  壮族三月三古已有之,早在唐代,宋之问就在《桂州三月三日》描写了今天广西桂林一带三月三期间户外踏青畅饮、曲水流觞、江边祓除的场景:“始安繁华旧风俗,帐饮倾城沸江曲”,又有“故园今日应愁思,曲水何能更祓除”。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亦有记载:“交阯俗,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駞。男女目成,则女受駞而男婚已定。”駞,即壮族传统工艺品绣球。从中不难看出,对歌、抛绣球是壮族三月三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将壮族三月三定义为“歌节”“歌圩”。

 【详细】

 

 

------  三 月 三  ------

 

中华民族共同的端午节

 王曼

挂艾草是端午节传统习俗之一,有驱虫辟邪等作用。肖艺九摄


  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传承,端午节在以龙舟竞渡、吃粽子、辟邪为主要节俗的基础上,不断衍生出各种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习俗,从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

  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是包粽子、吃粽子。同样是粽子,从口味来看,北方喜甜,南方喜咸。再细分,各地粽子的形制也不同:瑶族的枕头粽形似枕头,分为肉粽和素棕;畲族的牯角粽有四个角,用龙草捆绑,灰碱水煮之,易于存放,还有横枕式的“横巴粽”、圆柱式的“管粽”等;傣族的粽子被称为“情人粽”,青年男女约会时,男子将粽子送给心爱的姑娘以表爱慕之意;毛南族的药粽以艾叶、菖蒲等草药为馅,认为可以解百毒……

【详细】

 

 ~~~*~~~*~~~*~~~*~~~*~~~*~~~*~~~*~~~*~~~*~~~*~~~*~~~*~~~*~~~

 

端午节:在传承和发展中赓续中华文明

□ 向柏松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又是一年端午到。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徜徉在端午节日的氛围里,挂艾草、采草药、佩香囊,卫护生命的习俗传承至今;食粽子、赛龙舟、祭屈原,纪念先贤的文化寓意深厚。作为闻名世界的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端午节展现出来的深厚魅力和时代风采,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本身所赋予的内容表达,还在于它更深层次的文化诠释。

【详细】

 

 ~~~*~~~*~~~*~~~*~~~*~~~*~~~*~~~*~~~*~~~*~~~*~~~*~~~*~~~*~~~

 

琼崖端午:海上“龙”世界

 

渔港盛事(2008年摄于海南省临高县新盈镇龙昆村)。

  又是一年端午节。往年的这个时候,沿海南岛的海岸线上,那些明珠一般的渔村渔港,万人空巷、欢声雷动。人们欢聚在一起,只为看海上龙舟竞赛的盛大场景。

  每逢端午佳节,从海南岛东海岸的琼海博鳌到西海岸的临高新盈、儋州光村,龙舟出海,万众欢腾。一年又一年,极具特色的端午赛龙舟活动让人欲罢不能。凭借万人共赴的海上盛况以及带给人们强烈的情感冲击,赛龙舟成为当地人非常热衷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

【详细】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