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怒江水哺育长大的普米族青年。来北京读大学前,我几乎从未离开过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我见证着大峡谷日新月异的发展,这10多年来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已远超人们的想象。
处于横断山脉的怒江大峡谷,平均深度在2000米以上。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先辈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天然的闭塞地形,加之交通不便,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它的发展。人们提到怒江州,首先想到的是它的贫困。
我的家在怒江州兰坪县。从我记事起,家乡最大的变化就是路。小时候,每次汽车从身旁开过,就会扬起漫天的灰尘。因而,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子,总要赶在车到之前远远跑开。
上小学的一天,我和妈妈外出,发现施工队把黑乎乎的东西倾倒在路面上。后来我知道,那黑乎乎的东西是沥青。从那时起,县城和乡镇陆续有了沥青路。近几年,随着国家精准扶贫的深入实施和对口支援省份的大力帮助,人背马驮、溜索渡江已经成为历史,所有建制村、社区通了硬化路。
县城的红绿灯也多了,还会用语音提示那些试图闯红灯的人们。州内公路四通八达,公共巴士通到了乡镇,人们出行越来越便利。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让许多生活在高寒山区的贫困群众,在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地方安家落户。
贯彻新发展理念,怒江州逐渐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以往,伐木业和采矿业撑起家乡的发展,也让我们付出了惨痛代价。如今,凭借壮美的峡谷风光和醉人的民俗文化,我们开始着力发展旅游业。近几年着力打造的“怒江花谷”,吸引着一批批游客。乡亲们向游客出售的当地特色食品和手工艺品,深受欢迎。
怒江水,峡谷情。家乡的变化时刻牵动着游子的心。毕业后,我会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用自己的双手和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9级社会学专业学生)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