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9,我的关键词(之二)
来源: 吴荣熔 张丽苹 周玉萍 吴盼 鲁俊涛 荆炜琪 发布日期:2020-01-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现场的“民族团结”方阵。

吴盼(左二)和军运会其他志愿者合影。

鲁俊涛(右二)和预科同学在青海湖游玩。

张丽苹(右)参与新闻采访课的报道任务。

  【国庆群众游行】

  石榴花开迎盛世,民族团结谱华篇。2019年,我的关键词是国庆群众游行。

  “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现在要招募游行群众了,大家积极报名呀!”室长开完会回来,给我们传达了这个消息,整个宿舍瞬间沸腾了!

  “我!我!我!”7颗“石榴籽”争先恐后地在室长面前举手报名。壮族、白族、侗族、苗族、彝族……这一刻,我们都明白,自己履行职责、报效祖国的时刻到了。

  2019年8月1日,迎着建军节初升的太阳,我们开始在训练场上尽情挥洒汗水。

  2019年10月1日凌晨,由40多辆公交车组成的“民大车队”,载着激动而又忐忑的我们,从中关村南大街27号驶向天安门,汇入到为新中国庆生的人潮中,去完成那份光荣的使命。

  天蒙蒙亮了,我站在了长安街上,看见直升机编队飞过天空,摆出“70”的字样;看见壮观的彩车,一辆辆缓缓开过,我不禁感叹这盛世;看见挺拔的军人以及刚刚夺冠的女排队员,我的心情满是激动与兴奋。

  “第二十四方阵,预备,出发!”伴着《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音乐,跟随着“民族团结”方阵的彩车,我们载歌载舞、携手并进,手中挥舞着红绸,激动地欢呼,带着灿烂的笑容走过天安门。此时,我忘却了疲惫,忘却了嗓子沙哑,比任何时候都要热血澎湃,比任何时候都要自豪骄傲。

  我们走过天安门,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用热情愉快的欢呼,向世界展示中华儿女的飒爽英姿。我们的青春与热血,在阳光下显得熠熠生辉。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华夏少年,意气飞扬;发愤图强,争做栋梁!看着国家的繁荣昌盛,生逢盛世的我们是何其幸运。

  这一段经历,我一定会好好珍藏。它会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激励我继续前进。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学生)

  【转专业】 

  银杏叶落光了,黑色带刺的枝干扭曲着伸向天空,就像扎进我的心里。新闻采访课后,我走在两旁都是这样银杏树的路上——这堂课又深深触动了我,因为两个有些悲伤的故事。

  每天的课,都让我内心有所感触。然而就在上个学年,却并不是这样,因为那时我还不是我所热爱的新闻学专业的学生。2019年,我的关键词是“转专业”。

  上初中时的一次偶然,让我对记者这个职业充满向往,我暗下决心,将来要成为一名记者。填报志愿时,这一想法却遭到家人的反对。“你反应太慢,不适合的。”“不善社交怎么做记者?”……这些话语像一根根锋利的针,把我的梦想扎得粉碎。填写志愿时,我放弃了填报新闻学。

  上大学后,当看到校新闻中心记者团招新的信息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很幸运,我被录取了。开会时,记者团里学长们讲述的采访经历总是令我着迷,我恨不得把他们的话一字不落地记下来。本是抱着弥补缺憾的愿望加入记者团,不料却重燃了我的记者梦。

  我决定申请转专业。报名截止的那个晚上,我点着灯坐在桌前,提笔又放下。

  转专业考试后的一个安静的午后,我收到同学祝贺我转专业成功的消息。我拿着手机怔了好久,反复确认。我抱着室友尖叫了起来,分不清自己是害怕还是激动。

  在转专业的新同学做自我介绍那天,尽管两条腿不停地颤抖着,我还是鼓起勇气,把自己反复练习了七八天的话都说了出来。我反应还是很慢,还是不善交际,依然有些社交恐惧,但每上一堂课,我都有些激动,就像是沙漠里的海绵突然落入水面一样,迫切想把老师的话吸入我的身体。

  学了新闻学两个多月,我打电话与父亲分享我的喜悦。“可能是我们错了。”父亲在那头说。我算是第一次得到了父亲的认可。在害怕面前,我选择前进;在现实与理想面前,我选择理想。我相信,追寻心之所向,只要足够努力,没有到不了的地方。

  想到这,我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抬头望向银杏树,仔细一看,那黑色的“刺”原来是新发的芽。这么多的“刺”,这么多的芽,来年的银杏会很茂盛吧。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

  【思念】

  2019年到头了,可我的思念没有尽头……

  屋外下着大雪,寝室里干燥温暖,我卧在床上,久久地凝望窗外。林立的家属楼亮着万家灯火,我想象着——每一扇窗户后面,都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安逸又欢乐。耳畔传来舍友熟睡的鼾声,我辗转难眠,想了许多事。

  6月,天空高远而碧蓝,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和鲜花的气息。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我与姐姐发生过些许不愉快。姐姐今年刚好大学毕业,她像故意和我作对似的,帮我填报的学校对我来说全是陌生的城市。我恋家,也忧家,每每想起往后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时,我的心就莫名地忧伤……

  姐姐毕业于家门口的一所师范类院校,平常搭乘20分钟公交车就能到。母亲没念过书,大字不识几个,姐姐就得趁着没课的时候回家,辅导小弟的功课;母亲和父亲因柴米油盐的日常琐事起了争执,姐姐也得赶回家,以长女的身份做“和事佬”。

  姐姐4年的大学生活基本就在为这个家忙碌着,似乎忘记了自己的追寻,从无怨言。

  事后,从母亲的口中我才知道,姐姐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与期待都寄托于我身上。她想让我挣脱所有的束缚,尽情地追寻自己的梦,就像撒欢的孩子一样在田野里赤着脚丫奔跑。

  在我离家这半年里,姐姐经常给我打电话,和我畅谈生活。只要我认准的方向是对的,她就不停地鞭策我。一想到这些,我的思念又加深了。

  半个月前,姐姐连夜坐火车来看我。我伫立在寝室门口,静静地望着不远处的她,不知怎么了,双腿像灌了铅一样,一步也迈不出去,就那样看着她走到我面前。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来表达我对她的满腔愧歉。只剩深藏在眼窝的热泪,浇灌我思念她的朝朝暮暮。

  那一晚,我俩彻夜未眠;在她大学毕业后,离家打拼前的那一夜,我们也曾一夜未合眼。在此间的日日夜夜,是凝结不断的思念,化作我们追求美好未来、砥砺前行的勇气。

  (作者系大连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军运会】 

  2019年,我的关键词是“军运会”,简单的三个字,却铸满了沉甸甸的大国自信。

  这一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武汉举办,我第一次参与世界级赛事的志愿服务。

  我的服务岗位是媒体看台区助理,这意味着我会接触不少来自国外的记者。田径赛事进行到第3天下午时,我们早早来到看台区准备,记者们也陆续进场。其间,来自巴林王国的一位记者向我求助,问能否给他提供上午的赛事成绩。不一会儿,我将成绩汇报单交给他,他面带微笑,向我致谢。我回到看台继续站岗,余光瞥见他频频回头,似乎有些犹豫。我走向他,询问是否需要帮助。他一见我,就将手伸进身边座位的背包里,摸摸索索地掏出一个东西,他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捏着,笑得十分灿烂:“这是给你的礼物。”我仔细一看,是一枚巴林王国的国旗胸章,我小心地捧着这枚胸章,连连道谢。

  我问他:“这是你第一次来中国吗?”他肯定地回答:“这是第一次!你们的场馆设施很齐全,而且又大又漂亮!”我笑着向他解释,武汉东西湖区五环体育中心是新建的,只花了两年时间。他瞪大眼睛,觉得不可思议。他说,他时常在公园看到老人跳舞,“他们真有活力,配合还很默契”。我向他介绍,那是中国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的一种健身活动,叫做“广场舞”,不仅风靡中国,还被带到了海外。他哈哈大笑:“真的吗?哈哈,你们国家真棒!”

  那天晚上,我满怀喜悦地带着那枚国旗胸章回到学校,心里回荡着作为中国人的自信。

  田径赛场上,中国军人7次夺冠,女子链球、男子跳远、女子跳远、竞走三项、女子标枪……我都有幸在现场,见证了这些精彩的瞬间。我不会忘记女子链球夺冠那晚,冠军王峥穿着军装和全场观众一同面向国旗,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媒体看台区,志愿者们脱帽肃立,眼含热泪高唱国歌。一位意大利记者朝身边唱歌的男生频频竖起大拇指。在记者的镜头里,人们都精神振奋,意气风发。

  2019,我见证了中国军人的魄力,我为身体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而自豪。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

  【预科】

  “预科”是我在2019年甚至一生中的关键词。这大概是我最美好的一段旅程,于黄河之滨、金城以北,跨越大半个中国,遇见青春,遇见你们。

  开学之初,载着满箱的欣喜,怀揣向阳的憧憬,我跌跌撞撞地闯入预科生活,懵懂羞涩却也掩不住新奇与喜悦。可这种感觉并没有维持多久,后知后觉的高考失利感、心中巨大的落差感、陌生的环境和蹩脚的乡音,都使我变得拘谨不安。

  所幸,我遇见了循循善诱的恩师、体贴入微的挚友。朝夕相处间,我于离家千里之外的兰州,感受到了缕缕温暖,找到了心灵的另一归处。回首寻觅好景,如梦且歌且行。

  犹记五一假期的青海之行,那是一场二十多人的浩荡旅行。出发前只买到站票,我们却一路上思绪飞翔、欢声笑语。踏遍日月山与茶卡盐湖,我们在静谧旷野、人间仙境中,赏天边云,好一桩乐事。旅途中的劳顿与困意,在嬉戏打闹间、在激情洋溢的篝火晚会上,烟消云散。

  在校期间,我参加学生工作、社团活动、课堂互动……在一次次的勇敢尝试中,我逐渐变得开朗。语文课堂演讲、英语话剧表演;为解数学题面红耳赤的争执、在深夜里倾心交谈的梦想;球场上的齐声呐喊,寝室中的柔情卧谈。这一切拨开了我心中的阴霾。细细数来,篮球杯、文化节、运动会、暑期“三下乡”等等皆为成长履历。从初到时的茫然不知所措到最后的竭尽全力,在不断的学习与活动中,我得到了成长。

  时光荏苒、春去秋来。不经意间,至初夏六月时,预科之旅已然到站。时间无言,如此这般。光阴悄然而逝,其间所看过的云、行过的桥、读过的书、爱过的人,经历过的所有种种,让我心境愈发开阔、思考日益理性。

  以岁月为镜,鉴己身;刻时光之痕,铭过往。往事做序,来日为章。亘年漫月间,预科时光永远清澈明朗,仍会期待再次相遇。

  (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学生)

  【蹭课】

  去蹭课,是我考研时就下定的决心。那时,我信誓旦旦做出承诺:等我到了“帝都”,一定要去各大名校蹭课。愿望积攒得越多,我对北京的向往越强烈。2018年上半年,我还在西安的地铁里听着《一个人的北京》,下半年的我,就成为在北京高校读研的一分子。

  这感觉就像做了场美梦,只有看着手机上的定位时,才敢相信我的美梦成真了。在西单步行街的天桥上,我看着穿梭而过的车流,总想大喊一声:北京,我来了!

  在2019年的春天,我蹭课的计划开始实施。靠着公众号信息、咨询同学,我终于如愿坐进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课堂里。我激动地拍照,朋友说,我像得了小红花的幼儿园小朋友。此后,我不再局限于北大的课堂,开始发疯似地在北京蹭不同的讲座。

  在专业学习之余去蹭课,拓宽了我的视野。起初,我不敢相信编写教科书的人能站在我面前讲课,不敢相信自己能听到“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讲小说写作。我旁听那些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家讲课,他们幽默风趣、认真考究……令我醍醐灌顶。

  蹭课时,我也会遇到各种坎坷:因为下课时间太赶,我基本都是飞奔着跑去讲座现场;有时在寒风中,手脚冻得没了知觉;有时“瘫”在公交车上,啃着手里的面包充饥;偶尔也会被校门口的保安以各种理由拦在门外,我只好灰溜溜地换个门进去。但当我沉浸在蹭课的收获中时,再艰难的经历都甘之如饴。因为我每周都去北京大学蹭课,东南门的保安已经认识我了,总是给我放行。

  一次,我听完讲座到公交车站时,才发现自己没带公交卡,所幸身旁一位小姐姐给了我零钱,却执意不让我给她微信转账。她也是一个人在北京打拼,快10点才下班回家,回家路程还要1个小时。我说:这样好辛苦啊。她却说:我们都是为了梦想啊。下车后,我拿起手机,拨通妈妈的电话:“我想你,但是,我在这里,好幸福。”

  如果让我归纳2019年的关键词,除了“蹭课”,我想不出来别的。蹭课让我看到了不同学者的学术态度、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不同人在北京的生活方式。我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愿新的一年,我能继续坚持,在中央民族大学这个兼容并包的环境中继续成长,永远对学习和生活保持一颗少年心。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学生)

  (本版图片均由作者本人提供)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