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讨会综述
来源:中国民族报 □ 本报记者 李翠 发布日期:2019-01-0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是新中国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一条宝贵经验。为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日前召开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学术研讨会。

  来自国家民委、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民族事务治理传统等议题进行了研讨。

  70年来,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我们党在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实践,为世界范围内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

  围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杨圣敏指出,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思想。新中国成立70年来,无论民族政策怎样调整,都是朝着民族平等这个目标向前推进的。结合中西方历史和现实中的一些实例,他提出了对于“什么是民族”“国家和民族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并指出,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无论是从历史经验还是从当下实践来看,没有也不会照搬西方模式,而是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民族工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增添了新内容。当代的中国民族理论界应当观照历史、立足现实,为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出新贡献、总结新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主编李大龙认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从历史的维度梳理了我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解读了“多民族”“大一统”“民族”“中华民族”等概念,并指出在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过程中阅读原典的重要性。

  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谋从2018年“中华民族”首次写入我国宪法的重要意义谈起,结合我们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发展历程以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进行了阐释:历史逻辑,是指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再到自强的发展轨迹;理论逻辑,是指中国共产党对各民族从大联合到大团结再到大家庭的话语阐述;实践逻辑,是指中国共产党通过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社会建设、新时代凝聚各民族力量实现中国梦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过程。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副教授王冬丽认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既从理论和政策层面进行引领,又用实践、制度、法律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力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教授王军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等时期开展民族工作的过程中,基于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原理,结合不同时期的需求,创新推进我国民族理论政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保障少数民族权益、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民族发展,是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体系始终不变的三大支柱。他还指出,民族理论工作者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要善于打通中西、打通古今、立足当下,要在鲜活的时代脉动中发声,在对既有现象进行阐释的同时,更要为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贡献智慧。

  围绕中国民族事务治理传统,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丁龙召认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就提倡“家国同构”“家国情怀”,新时代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升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关论述是中国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出的重要贡献,体现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智慧的博大精深。

  张谋用“大一统、两不易”和“两不搬、一条路”,总结了我国民族事务治理传统:所谓“大一统、两不易”,即我国古代对统一多民族国家正统的重视,以及“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维护统一而又重视差别的治理理念;所谓“两不搬、一条路”,是指中国共产党当年没有照搬苏联模式、现在也不会照搬西方模式,而是始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其他与会代表结合教学科研以及各地的实践经验等,就维护民族团结、增强“五个认同”等话题进行交流,并从教材编撰的角度,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更好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提出了建议。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