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数十年香火球再引世人关注
来源: 陆增安/文 程勇可/图 发布日期:2019-12-2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班继联用竹笋壳、鸡羽毛、铜钱、竹片等材料制作香火球

  精巧玲珑的香火球

  提起香火球,大多数人可能感觉比较陌生,但对于南宁市良庆区南晓镇晓元村古元坡男女老少来说,却是无比熟悉的。因为这是他们年幼时人人玩过的一项体育竞技。据传,这项体育竞技在古元村已有300多年历史,是乡民在每年开春时举办的盛大活动。因历史原因,香火球活动中断了数十年。直到近年,香火球经文化部门挖掘并先后成功入选市、自治区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几乎失传的它再度引起世人关注。

  传说 与农事密切相关带神秘色彩

  壮族香火球,流传于南宁市良庆区南晓镇、大塘镇及钦州市的小董、那蒙、大寺、长滩、新棠一带。它起源于明朝,最初是良庆区南晓镇古元村在一年田间农事活动即将展开时节举办的活动,随后流传开来。

  据传,300多年前的古元村,周围渺无人烟,因长有许多高大的苦楝树而得名“古楝”。建村伊始,人们种植的农作物总是被动物偷食。有时眼看着丰收在望,却因守护庄稼时稍有懈怠就被鸟鼠等禽兽抢食。

  村民在陷入绝望时,得到神的恩赐与启迪,用鸡毛制作了貌似老鹰的球体,才保护了农作物,获得丰收。因球中插香,故称壮族香火球,亦称“丰收球”。

  从那时起,在“大家小户使耕牛”的春耕大忙即将展开之时,古元村及周边地区乡民就大量制作壮族香火球。一是将其拿到庄稼地里悬挂,保护庄稼;二是用作娱乐或比赛活动;三是感谢神的恩德,祈祷丰收之年。此外,还可作为吉祥物馈赠宾朋,寓意家兴业旺、平安吉祥,并举行规模宏大的壮族香火球娱乐比赛活动。

  技艺 制作看似简单但却内含巧思

  壮族香火球以鸡毛、香、铜钱、笋壳、竹筒制作,状如羽毛球。今年58岁的班继联是香火球的第七代传承人,他从十几岁开始就向父辈学习香火球的打法和制作方法。

  剪笋壳,重叠粘贴压紧,针线缝实,竹筒破片……最后,在中间插上香火并点燃,一个精巧的香火球就诞生了。“这项技艺看似简单,做起来才知晓里面的巧思。”班继联边向记者展示香火球的手工技艺边说。他说,香火球制作的关键是选料,自然剥落的笋壳才坚韧耐用,而鸡毛的选用也很有讲究,必须是鸡的同侧翅膀上的五色羽管毛,越长越鲜艳越好,这样拍打时香火球才能旋转,更美观。

  谈话间,班继联先将竹笋壳重叠3~5张,粘贴压紧,剪成4~5厘米的圆板,中间竖一截小竹筒,内套两枚铜钱。竹筒的一端破开8~10片,坠成圆球形,在竹筒另一端(上端)插上几根鸡羽毛。如逢夜间拍打,还要加插3支点燃的香。一压一破一插间,将人们对丰收的渴望全部压缩进小小的香火球中。

  传承 先后入选市区两级非遗名录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这项古老的民间体育竞技活动被说成是迷信活动,曾经中断了数十年,几乎失传。直到近年,香火球经文化部门挖掘并先后成功入选市、自治区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度得到人们的关注。

  如今,当地政府拨专款在古元村建立香火球文化生态保护村,相继组建了男、女各一支共约60人的香火球队和少儿香火球队,并在南晓镇中心学校建立一个青少年香火球示范基地,不定期开班传授香火球的制作技艺。同时,每年“三月三”、春节期间举办一年一度的香火球民间体育节,检阅和促进这项传统体育竞技的传承与发展。

  而作为香火球的传承人,班继联每天都在寻思着为香火球再多做点什么。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使香火球队从双人打、四人打扩展为更多人参与的多形式的打法。这样一来,参与人数更多,更有观赏性,使沉寂了数十年的香火球得以重生并逐渐形成群众热情参与的活动。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