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凤萍(左三)通过点点滴滴的日常工作,把各族群众的心“团”在一起。
在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街道万寿村社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事调解就找郭大妈。”“郭大妈”就是70多岁的老党员、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郭凤萍。
怀着对各族群众的关爱之情,退休后的郭凤萍一心惦念着栖霞区43个民族的1.4万群众。她主动投入到社区群众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中,一干就是20多年。“帮助的人多了,人就亲了,每当一个个问题解决时,我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郭凤萍说。
用心用情:外来群众成为她的牵挂
1997年11月,郭凤萍从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镇人大工委主任岗位上退休后,一直居住在迈皋桥街道长营社区。1998年7月,正值南京市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她便当上了市容志愿者,带领13名志愿者负责社区卫生监督检查工作。有时,她们会碰上倚门出摊、占道经营等情况,便会找店主做一些思想工作,偶尔还要调解一些矛盾。就这样,她不知不觉地干上了人民调解工作。
随着南京市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来南京务工、经商的外来少数民族人员越来越多。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什么难题?经商有什么困难?孩子上学是否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了郭凤萍的牵挂。
2017年7月,在万寿村社区党组织的帮助下,郭凤萍牵头成立了“凤萍”法律公益服务社和少数民族群众纠纷调解室——栖霞区民族服务中心“团心社”。调解队伍不断壮大,由原先的一人变成了由律师、调解员和志愿者等7人组成的专业法律服务团队。
在工作中,郭凤萍还将自己处理矛盾纠纷的办法和案例整理成资料,装订成册留档。翻开这本档案,记录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位羌族同胞租住一间平房,因在空地上种菜与邻居产生矛盾。郭凤萍联合社区书记一起上门调解,听不懂少数民族语言就通过写字和手势交流。通过耐心讲解和阐释道理,两家最终握手言和。更让人欣喜的是,两家后来还结成了儿女亲家,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一位回族小伙和新疆姑娘恋爱后组成家庭,后因孩子上学问题,夫妻两人经常吵架。郭凤萍得知情况后,多次帮他们联系附近小学,最终解决了孩子的入学难题。
……
为帮助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的孩子就学,郭凤萍冒雨四处奔走,不慎将右腿膝盖跌伤,手术后缝了28针。
将心比心:调解纠纷有“法宝”
2015年冬天的一个深夜,郭凤萍刚回到家,便听到有人敲门。她开门一看,一个小男孩扑通跪在她面前,哭着说:“救救我吧,奶奶!”
经过了解,男孩小宝和妈妈一起生活,妈妈靠捡破烂为生。只要小宝问到爸爸的事,妈妈就会打他。听说这件事后,同学们都推荐小宝来找“郭奶奶”。
为了拉近和小宝妈妈的距离,郭凤萍戴上口罩,把自己乔装成一个流浪的老太太,跟在小宝妈妈后面边捡垃圾边观察。她一连5天跟着小宝妈妈走街串巷,经过相处,逐渐打消了这位单亲妈妈的戒备。她耐心劝导后,帮小宝妈妈联系上了老家的亲人,不久小宝的外公外婆把小宝母子接回老家,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迈皋桥街道外来人口多,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纠纷。郭凤萍周一至周五在调解室工作,周末经常到外地当事人家里调查了解情况。 20多年来,她和团队为化解矛盾四处奔波,足迹遍布江苏全省,甚至跑到山东济南、河南商丘、安徽和县等地。
郭凤萍坦言,一开始在处理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矛盾纠纷时,她也纠结过。“一次,在调解现场,我的左脚被一位当事人踩伤,缝了8针,住院时我也想过放弃。老伴开导我:‘你躲也躲不掉,还不如勇敢地面对。’”之后,她用半年时间调适心理状态,继续从事人民调解工作。
当有人问郭凤萍:“你们调解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纠纷有什么法宝?”郭凤萍回答:“其实也没什么,只是把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当作自己的亲人。”
郭凤萍常说:“我是一名调解员,也是父母的女儿,是丈夫的妻子,是儿女的母亲。将心比心,把双方当事人当作亲人,调解就有希望。”
“团”起人心:传好民族团结“接力棒”
今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郭凤萍被表彰为模范个人。两天后,在第七届南京市道德模范颁奖仪式上,她又被评为“助人为乐模范”。
此前,郭凤萍曾被江苏省司法厅评为“江苏最美调解员”,获得过“感动南京”2017年度第十六届南京好市民、江苏好人,以及“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等称号。
正如“感动南京”年度人物评委会授予她的颁奖词:“77岁高龄的全国模范调解员,以修睦一个又一个家庭,成就着幸福城市的美丽梦想。千难万难勇向前,情洒夕阳红满天。”
在民族工作中,郭凤萍更是通过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传好民族团结“接力棒”,把各族群众的心“团”在一起。20多年来,郭凤萍调解纠纷1.7万多起,帮助2900多外来人员随迁子女上学,帮助300多外来少数民族群众就业,挽救了45人的生命。
如今,“团心社”不断完善流动少数民族人口基础数据库,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法律常识讲座,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就学便捷服务等,形成了群众“自助、自帮、自发展”的工作模式,营造家庭和睦、邻里和善、民族和谐的氛围。她还积极推动调解工作与时俱进,在迈皋桥街道万寿村社区利用电子信息化手段将民族工作纳入网格化系统。
“我希望用自己的点滴工作,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郭凤萍说。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