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华娟:让社区成为各族群众共同的家
来源: 见习记者 文静 发布日期:2019-12-2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晚上九点,深秋的南宁凉风徐徐。脚步匆匆的谢华娟一如往常,停留在社区门口的新疆特产店,与老板买土送·玉送聊起当天的生活。

  结束对话,她骑上电动车,疲惫的背影连着夜色,汇入了车来车往的中华路。家里,母亲80大寿的宴席已然开始,谢华娟最后一个露面。晚归甚至彻夜不回,对谢华娟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她是母亲的女儿,也是中华中路社区的党委书记,后者的身份让她成为更多人的“亲人”。

  出了南宁火车站,步行几百米,就到了中华中路社区。在社区0.6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居住着19个民族的居民,少数民族人口超过4000人,约占社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今年10月1日,社区内各族居民齐聚一堂收看国庆阅兵直播,动手制作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国庆面”,其乐融融。共庆佳节的场面在中华中路社区经常上演,欢度壮族“三月三”、组织“百家宴”、欢庆“古尔邦节”“开斋节”……每当这时,谢华娟就像一位“大家长”,欣慰地凝望着这和谐的场面。

  “你退休了,我给你养老”

  “你退休了,我给你养老。”这句话是16岁的马宝对谢华娟说的。马宝的大姐马萍并不惊讶和怀疑弟弟的这一“诺言”,他们全家对谢华娟都有着同样的情感。

  2009年,谢华娟注意到一个小男孩天天在社区晃悠,没去上学。他就是来自甘肃的回族男孩马宝,由于没有户口,又跨了省区,家长无法提供入学所需的各种证件,导致他无法入学。得知情况后,谢华娟四处奔走联系学校,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终于让马宝免费入读南宁市华衡小学。

  马宝的二姐马娟患有轻度智力障碍,谢华娟安排她在社区当门卫,解决了生活的难题。发现马娟爱看书,谢华娟每次都把报纸书刊攒下来留给她。至今,马娟在甘肃老家的床头一直摆放着与谢华娟的合影。

  2012年,因母亲病重,马萍决定送父母回老家调养。谢华娟帮一家人买了火车票,准备路上吃的食物。如今,马萍的父母年事已高,唯一的心愿就是再来社区住上一个月。马萍知道,他们是想来看望谢华娟。

  “我去过很多地方,只有这里最温暖,最像家。”今年7月,马萍又回到南宁。虽然离开一阵子,再回社区,左邻右舍一句句“你回来啦”的问候温暖着她的心。安排好住处,她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见谢华娟。见面时,谢华娟一边说着“有什么难处来找我”,一边递给马萍1000元,要帮她交房租。

  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谢华娟对居民有着细致入微的关爱。少数民族居民就医、孕妇产检,她或亲自陪同,或委派社区干事同行;为了减少流动摊位,她亲自联系超市帮居民销售哈密瓜;她邀请职校老师开设培训班,让居民学习营销、烹饪等技能……

  让不同民族的兄弟姐妹亲如一家,是谢华娟朴实又有力量的温柔。“他们是候鸟,在家乡和工作的城市之间奔波,我希望社区是他们温暖的家,他们安居乐业就是我的幸福。”谢华娟说。

  谢大姐的“强”和“弱”

  在中华中路社区,谢华娟是人人点赞的“谢大姐”,也是大事小事抓在手的“管家婆”。十多年前,她很“强”,冲在最前面,最有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决心。

  2004年9月,社区搬来了一批新疆小伙子。一次,两位维吾尔族小伙因为摊位摆放问题发生纠纷,最终引起两群人的对峙。

  吵闹声惊动了正在加班的谢华娟。等她冲出来时,两群人正拿着铁棍,气势汹汹。围观的居民都被这场面吓住了,谢华娟一把拉出绑在一起的一辆三轮车和两辆自行车,把两群人隔开。

  “我是社区书记,有事找我解决,出门在外,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冲突被制止了。事后,谢华娟马上组织干部进行调解,双方才解开心结。

  每年春节,谢华娟都要组织居民吃团年饭,开展活动。第一年,少数民族居民虽然拿起了碗筷,碗里的汤圆却一个都没少。谢华娟心里明白,“融进来”才是和谐的关键。从第二年起,她带着大家一起买材料、做汤圆。“当我发现,不同民族的居民吃饭开始相间而坐时,我就相信,一切都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谢华娟欣慰地说。此后,社区自发组织的唱歌跳舞活动更频繁了,甚至吸引其他小区的居民也闻讯加入。

  语言是少数民族同胞融入城市的第一道难关。谢华娟牵头开展“社校联盟”,让大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举办双语培训班。社区还建立了“民族之家”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站”,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居住、就业、子女上学等问题。

  “想要一个新篮球”“希望收到一部单车”……这些写在便笺纸上的小心愿,贴在社区“暖心屋”的“暖心墙”上。几张用维吾尔语写成的心愿,用歪歪斜斜的汉字署名,它们出自社区正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小朋友。“暖心屋”大门常开,包括谢华娟在内的7名屋主成员就是实现孩子心愿的“圣诞老人”。

  作为最早一批来社区的少数民族居民,买土送既是“暖心屋”的成员,也是楼栋长之一。每逢社区活动,买土送胸前悬挂着代表证,忙前忙后,最为积极。他是谢华娟的得力助手,两人的情谊也最深。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新疆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敬献花帽的画面被做成羊毛毡制品,挂在“民族之家”门外。这幅作品是买土送从新疆专程带来的,纯手工制作要花费1个多月时间。

  来南宁20多年,买土送在去年有了自己的店,还从家乡带来几位年轻人一起务工。几年来,在谢华娟的帮助下,买土送的生意越来越好。最近,买土送最大的心结是谢华娟临近退休。“舍不得呀,真舍不得她走。”他动情地对记者说。站在一旁的谢华娟眼里噙着泪水,一句话也没说。

  用情用心是谢华娟的人生底色。如今,谢华娟很“脆弱”,每当有居民回忆和她相处的故事,她眼中盈盈的泪水清晰可见。

  “妈妈是外婆的女儿,更是党的女儿”

  今年64岁的黎振琴是社区的文艺骨干。社区大大小小的活动上,都有她带着舞蹈队表演的身影。起初,黎振琴并不乐意,直到有一次发现谢华娟凌晨还在办公室加班,才心甘情愿当起了社区的“文艺委员”。

  让群众好办事,为群众办好事,是谢华娟的人生信条。“居民的每句话,她都放在心里,再小的事情都会落实处理好。”在黎振琴看来,谢华娟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

  一次,黎振琴跌倒摔断了胳膊。谢华娟第一时间赶到医院,为她垫付了医药费,买饭、买生活用品,忙前忙后。可病痛落到自己身上,谢华娟却不管不顾。此前,她的胃部需要手术,因为放不下工作迟迟不肯就医,大家轮番劝导才进了医院。手术之后,黎振琴去探望,却看见谢华娟坐在病床上,一刻不停地用手机处理工作。

  “社区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少数民族居民就是我们的兄弟姐妹,这是谢华娟身体力行教给我们的道理。”黎振琴说。

  今年11月8日,广西民族大学在中华中路社区为双语实践基地挂牌。黎振琴戴上谢华娟送给她的壮族服饰,早早领着舞蹈队开始张罗。知道志愿者要为居民上汉语课,她从家里特意带来了水果。

  2008年抗击冰冻雨雪灾害中,谢华娟带领社区居民组成爱心小分队。居民们拿出自家的煤炉煤球、大锅小盆,捐出自家的红糖、生姜,一连8天熬出一锅又一锅姜糖水,送到南宁火车站的滞留旅客手中。

  当天空渐渐拉上黑幕,交相辉映的霓虹灯点亮了这座城市。结束一天的工作,谢华娟骑着电动车的背影再次消失在城市的夜色中。回到家,她看见女儿刚发到朋友圈的那条信息——“妈妈不仅是我外婆的女儿,更是党的女儿……”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