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民族地区辖3个自治州、4个自治县,有45个国家重点支持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截至2018年底,全省少数民族户籍人口近590万,全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学校有4904所,在校学生248.73万人。
近年来,四川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及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民族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个主题,结合四川实际,“量身定制”了六大民族教育特殊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做法如下:
靶向施策,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00年,由四川省民宗委(原省民委)调研并提出的“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得以实施,每年整合各类资金5亿元,用于着力抓好民族团结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截至目前,累计投入资金95亿元。
扶弱兜底,实施15年免费教育。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四川省民族自治地方51个县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15年免费教育,免除学前教育保教费和普通高中学费、教科书费,缓解了“控辍保学”压力,家长们送孩子入学的热情空前高涨。
补强短板,实施对口援教计划。2016年,四川省启动实施了“藏区千人支教十年计划”,每年安排1000名教师深入藏区援教。2017年,安排省内教育发达的10个市74个县1160所学校对口帮扶45个深度贫困县的1287所学校,通过“教师选派、物质援助、交流跟岗”等帮扶,促进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突出重点,实施“大小凉山彝区教育扶贫提升工程”。为改善大小凉山彝区13个县基础教育办学条件,从2014年开始,四川省启动实施了“大小凉山彝区教育扶贫提升工程”。每年安排2.1亿元,专项用于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和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截至目前,该工程累计投入12.2亿元。
抬高底部,实施“一村一幼”计划。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四川省在大小凉山彝区13个县试行了“一村一幼”计划,试点效果良好。2017年,“一村一幼”计划扩展到全省民族自治地方51个县。采取大村独立举办、小村联合举办“一村一幼、一村多幼、多村一幼”的措施,利用闲置校舍和村级活动室等共开办村级幼教点4888个,招收幼儿20.83万人,安排辅导员1.62万人,落实“省、州、县”三级保障经费11.96亿元。
嫁接资源,实施远程教育工程。2000年以来,四川省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实施远程教育。通过“高中直播、初中录播、小学植入、学前观摩”等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传输到民族地区,让民族地区学生通过“网班”就近接受优质教育。截至目前,共投入资金6.2亿元,开办网校273所、网班1938个,受益学生达22.9万人。甘孜州近年来有2名网班学生考入北大、清华,实现了几十年无本土培养学生升入名校的历史突破。
以上措施的实施,有效破解了四川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难点,使广大农牧民群众共享了改革发展的红利,提升了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