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推进“直过民族”地区摆脱绝对贫困
来源: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临沧市民宗委 发布日期:2019-12-1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把脱贫攻坚作为边境“直过民族”摆脱绝对贫困、赢得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牢牢把握“两个原生态、一条边境线”的县情特点,努力破解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内生动力、基层办事能力、集体经济等六大制约发展难题,闯出了一条边疆直过民族地区摆脱绝对贫困的成功路子,阔步迈向筑梦新时代的康庄大道。

  基础设施建设是基本的民生保障,也是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基础。沧源聚焦“住房难”“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通网难”等边疆“直过民族”地区现实短板问题,坚持把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边疆民族直过区实现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目标的先决条件。累计投入脱贫攻坚资金32.78亿元,强势推进脱贫攻坚项目包装、审批、落地,水、电、路、网等各项基础设施全面达标。2014年以来,累计完成危房改造21477户,一幢幢农村安居住房拔地而起,圆了佤族群众千年安居梦;实施建制村通硬化路717.77公里,实现全部硬化通畅,自然村实现全部通达,80.66%建档立卡户有入户水泥路;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121件,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实施农村电网改造94个项目,实现了10个乡镇、93个建制村、644个自然村100%通动力电。出行靠牛背马驮、饮水靠竹筒提取、照明靠煤油点灯等现象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特别是佤山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成,沧源实现由闭塞边疆到开放前沿的华丽转身。

  产业发展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举措。沧源紧扣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个产业项目覆盖,以24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让每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至少加入到一个专业合作社中,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构建县、乡、村三级合作社的产业布局体系。目前,该县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213.98万亩,贫困户人均产业基地面积14.58亩。全县甘蔗、茶业、烤烟等主导产业均实现有龙头企业带动,以县为单元从仔猪繁育开始的生猪全产业链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猪肉实现直销学校、医院、机关食堂,辣椒、沃柑等以乡(镇)为发展单元的产业蓬勃发展,蜜蜂养殖、草果种植等以村为发展单元的产业由合作社对接市场,初步实现千家万户“小产业”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对接。2018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10元,贫困群众收入问题从算账式向记账式转变。

  文化旅游精准扶贫,是一种典型且高效率的“造血式”扶贫,是推进精准扶贫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沧源牢牢把握“两个原生态、一条边境线”的县情特点,坚持走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进脱贫攻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之路。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中国佤族新米节、沧源国际佤族音乐节等节庆活动越办越精彩;翁丁原始部落、崖画谷等3个4A级景区创建工作有力推进,建成了勐卡傣族风情村、芒黑古村落、嘎多月亮古寨等一批传统村落;《族印·司岗里》大型佤族歌舞剧向世人全景展示了佤族繁衍生息的传奇脉络。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沧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目标的核心支柱产业。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沧源将感恩教育作为激发直过民族摆脱绝对贫困的关键一招,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和“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从“算好惠民政策账、基础投入算账、产业发展账、个人贡献账”和对比改革开放前后我们“吃什么饭、走什么路、穿什么衣、住什么房”,在鲜明对比当中,激发贫困群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热爱家乡的情怀,凝聚起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高度共识。

  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既是党的执政能力的体现,又是脱贫攻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沧源精锐出战,93个村(社区)全部派驻工作队,省市县乡累计选派1089名干部驻村、4072名干部挂包贫困户,1200名干部挂包非贫困户,实现了对67个贫困村和26个非贫困村辖区驻村挂包农户全覆盖。同时,实施“123”模式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和战斗力。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沧源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基层、打基础的重要抓手。采取盘活山林土地等集体资源增收一批、用活结余资本入股分红一批、整合项目资金与专业合作社或大户合作分享收益一批、以每个建制村1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为依托发展实体产业增收一批等方式抓好集体经济收入。目前,该县全面消除了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全县93个建制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总量达857.51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村有20个,收入最高的达83.92万元。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