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着力解答好“搬迁后怎么办”这道题
来源:贵州日报 梁晓琳 发布日期:2019-12-0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数据

     “十三五”期间,黔南州规划搬迁安置24.7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9.38万人。

     黔南州已建成安置点109个、住房6.05万套,共搬迁群众24.73万人,入住率100%。

     黔南州2016年至2018年搬迁的群众中10.68万人找到了新工作,实现了有劳动力搬迁家庭“1户1人以上就业”目标。

     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大山只是第一步,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才是搬迁的目的。

     为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年初以来,黔南州聚焦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着力解答好“搬迁后怎么办”这道后续发展题。

     就近就业 安心

     “你看,我们小区漂亮吧。”日前,记者走进惠水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民社区,遇到正在小区道路上打扫卫生的清洁工杨胜泉,他也是一名搬迁群众,他说:“以前做梦都想不到能住到这么好的地方来。”

     杨胜泉的老家在惠水县断杉镇翁子村,2016年搬到新民社区,告别烂木房,住进新房子。“刚开始,还很担心,因为自己一没文化二没手艺,搬出来没地种,吃啥子……”杨胜泉说,搬来没几天,社区工作人员就上门了解他的就业意愿,考虑到他年纪大了,就征求他的意见,问他愿不愿意在小区里面做保洁员。

     “一个月2000多元钱工资,比以前种粮食轻松多了。”杨胜泉说。

     “我们根据移民的劳动力情况和就业意愿组织免费就业培训,帮助他们在新家附近就业。”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应和说,“有了工作,搬迁群众就能安安心心‘稳下来’。”

     “搬新家就新业。”黔南州委副秘书长、州扶贫办主任、州生态移民局局长梁玉林说,“在易地扶贫搬迁中,黔南州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挪穷窝和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着力用就业手段帮助群众稳定增收,保证他们实现永久性脱贫和可持续发展。”

     黔南州始终把产业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基础,就业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关键,根据可就业岗位和可脱贫产业合理布局安置点的规模和位置,并大力实施“七个一批”就业工程,拓宽易地扶贫搬迁稳定就业渠道,落实就业创业政策,确保搬迁群众有业可就、有事可做、有钱可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数据显示,黔南州2016年至2018年搬迁的群众中10.68万人找到了新工作,实现了有劳动力搬迁家庭“1户1人以上就业”的目标。

     同时,针对搬迁群众社会融入难、社会交往难、社区参与难、心理融入难等问题,黔南州大力开展市民化培训。截至目前,对已搬迁未实现稳定就业劳动力已累计开展技能培训2.98万人,基本实现全员培训。

     生活方便 舒心

     “老钟,散步啊?”

     “是嘛!天气好,出来活动活动。”

     日前,在长顺县长寨街道顺兴社区移民安置小区,记者见到两位老人热情招呼。一位叫钟耀贤,一位叫罗吉祥,两人都是从长顺县摆所镇茅山村搬来的。

     “我血压有点高,以前住在村里,路远,坐车也不方便,看个病费劲得很。” 钟耀贤说,“现在方便了,小区里就有卫生室,昨天还去开了降压药。”

     “是嘛,以前我还担心搬到城头来,一个人都不认识,没人说话。”65岁的罗吉祥接过话茬,“没想到小区里头有幸福院,和大家一起看看电视、下下象棋,一点都不孤单。”

     “社区及社区周边配套建设了卫生室、学校、超市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以解决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长顺县长寨街道移民社区脱贫攻坚队副队长程勇介绍,搬迁群众的农村低保也已全部转为城镇低保,养老保险缴纳、户籍办理、学籍转入等事项不出社区就能全部办结。此外,幸福院、“四点半学校”、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配套也很齐全。

     搬迁,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在易地扶贫搬迁中,黔南州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把安置点布置在县城、中心集镇等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数据显示,黔南州109个安置点中有103个分布在县城和中心集镇。其中,县城36个,中心集镇67个,共搬迁入住24.6万人。

     同时,黔南州已建成的安置点,全部规划配套建设了园区和学校、医院、商业等公共服务体系,并积极引导金融、通讯、快递、物业等服务网点进安置点,同时大力开展“代理服务”“上门服务”“楼长服务”,将各项便民服务事项、各类易地扶贫搬迁扶持优惠政策“服务到家”,并基本实现“一出门就可上班、上学、就医、休闲、购物”,让搬迁群众共享城镇优质资源。

     融入城市 开心

     “小区里有广场,镇上也有广场,我们经常去,认识了不少新朋友。”贵定县昌明镇鑫明小区移民袁跃林说,“以前在村里,没地方走,天天窝在家里;住进城里后,热闹多了,也慢慢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搬出大山,还要融入新生活。”贵定县昌明镇人民政府搬迁办主任袁雄说,“要让移民真正融入城市、习惯城市生活,他们才能开开心心生活下去。”

     怎样让移民尽快融入城市生活?黔南州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主线,以“好花红”文化品牌为依托,通过实施开心融入工程,加强移民社区文化建设,构筑精神高地,有力促进了搬迁群众融入新环境。其中,定期在县级集中安置点举办大型文艺活动就是一招。

     同时,充分利用社区人力资源、场所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引导社区群众有序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培育移民新风。此外,在各集中安置点还支持建立文艺队伍,依托民族节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感情融和增强文化凝聚力。

     群众搬到哪里,党的服务就要跟到哪里。按照“哪里有搬迁群众,哪里就有党组织”的要求,黔南州各县均成立县级临时党委、搬出地和安置点党支部,统筹协调搬迁全域工作。搬迁后,按照“支部建在小区、小组建在楼栋、互助会建在单元”的要求,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方式,建立联合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和网格党小组等各类党组织400余个,全力服务群众。同时,以深化落实“一构架三清单”为抓手,大力实施“党建+群团+两新组织+自治组织”聚力工程,实现了党组织全覆盖、堡垒作用全发挥、各领域组织全链接,凝聚起了广泛的党心、民心。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