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人均耕地不足0.13公顷,自然条件严酷,“十年九旱”的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属国家和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2015年,化隆县共识别认定贫困村144个,经过不懈努力,今年全县实现24个贫困村和1954户745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退出,彻底摘掉贫困的帽子。
面对贫困量大面广、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脱贫难度大的现实,化隆县委县政府通过帮助贫困群众实现产业提档升级、培育技术创业、强化职业教育等措施,激发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全县干部群众干劲十足,探索出有本地特色的脱贫路径。
从查甫藏族乡政府驱车前往上曲加村,6公里的路程爬坡过坎,绕山路蜿蜒而上。曲加村有一米多高的灰色砖墙包围着各家两米多高的土墙构成的庄廓,里面是一座座整洁的住房。
今年64岁的村民多才仁回忆,以前村里没修硬化路,大雨天就出不了门。没水没电,各家生活都很难。
自从脱贫攻坚开始,村民的危房都进行了改造,之后陆续通了水电,建硬化路、广场,安装路灯等。“基础设施改善后,村民们感觉能干的事比以前多了,他们不时外出看看,期盼着有更大的发展。”乡党委副书记才让当智发觉,村民们的精神面貌改变不少,除了注重个人形象和环境卫生外,也迫切希望能多赚些钱。
经过调研,党员干部确定帮助村民发展养殖业,为年轻劳动力进行技术培训,村民们都积极响应。通过落实国家各项扶贫项目和资金,并争取联点帮扶单位的支持,为全村的贫困户修建了畜棚,并帮助他们搭建销售渠道。
职业技能的培养是“授人以渔”的重要手段。从2016年起,海东市坚持创新推进拉面脱贫计划,化隆县充分利用拉面经济优势,推进精准扶贫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计划,将青年劳动力从“跑堂”培训成“拉面匠”,再扶持成“拉面老板”。截至今年,全县完成约5000人到全国各地的拉面店“带薪在岗实训”,开办扶贫拉面店不少于1000家。
村民多才仁今年卖了2头牛,赚了1万多元,他的大孙子通过拉面培训获得了2017年拉面大赛银奖,娶上了媳妇,两人在北京拉面店打工,每月净收入1万元。二孙子参加挖掘机培训,务工月薪约4000元。说起这些,多才仁觉得生活从未这样美好。
随着24个贫困村脱贫退出,今年化隆县将实现全面脱贫。接下来,更重要的工作在于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脱贫群众返贫。
为此,化隆县结合国家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的部署,聘任459名贫困户为产业发展指导员,为各村提供产业发展服务,帮助他们在致富路上走得更顺利。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如果说上世纪依靠拉面产业“走出大山天地宽”的化隆人开拓了当地人开放进取的脱贫道路,那么如今的化隆人在发展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强和知识的重要性。不论选择了哪种方式脱贫,他们都正向着富裕美好的未来奋进。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