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坚定不移下足脱贫“绣花功夫”,全力攻坚克难,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果。2012年以来,累计实现5个贫困县摘帽、410个贫困村出列、44.26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30.4%下降到8.12%。2018年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被省里评定为“好”,4个县为“好”,5个县为“较好”,西盟佤族自治县、思茅区分别在贫困县、非贫困县考核中排名全省第一;西盟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一是明确工作思路,全方位精准脱贫。着力解决“两不愁”突出问题。依托绿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165万亩生态茶园、80万亩咖啡、38万亩特色生物药材,以及超过520万亩的林下经济产业,成为遍布全市乡村的致富产业。同时通过推广“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党支部+科技”的产业扶贫新模式,把产业与贫困户“拴”在了一起,目前,全市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覆盖率达到100%,新型经营主体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覆盖率达到了99.2%。这一切,让资源变成了资产、资金变成了股金,而农民则变成了股东,产业成了群众脱贫的稳定支撑。着力补齐“三保障”民生短板。到目前为止,普洱市已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220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91176户,全面解决了贫困人口住房安全保障问题。投入教育扶贫资金13.8亿元,“全面改薄”项目如期完成,除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外的9个县(区)均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辍学率0.025%、初中辍学率0.66%。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100%,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达100%。对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实行大病专项集中救治,符合养老参保条件的建档立卡人口,实现了100%参保,符合条件的100%纳入农村“低保”或“五保”。全面实施农村公路硬化及广播电视、电力、网络、饮水、村卫生室、公共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后劲全面增强。
二是创新工作举措,脱贫经验开花结果。脱贫攻坚,群众动力是基础。在基层治理方面,有西盟的“脱贫工作委员会”;在促进好逸恶劳习性转变方面,有镇沅的“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在互帮互助上,有孟连的“宾弄赛嗨”民族团结互助机制等。这些经验立足普洱实际、彰显普洱特色,也因此在普洱这块土地上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并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西盟“脱贫工作委员会”的做法得到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批示,要求各地学习借鉴;镇沅“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让“懒汉”变“好汉”的做法成为云南脱贫攻坚“六小创新”之一;孟连“宾弄赛嗨”民族团结互助机制促脱贫攻坚的做法得到上级和社会各界充分肯定。
除此之外,还有中国工程院科技扶贫的经验做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而“老达保民族文化助脱贫”的选题,则入选联合国“中国扶贫成就展”。
三是强化工作落实,凝心聚力促攻坚。为确保脱贫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普洱市着力打造一支“铁军”。建立了“五级书记抓脱贫、党政同责促攻坚”的责任体制,层层立下“军令状”,市、县、乡三级均成立了指挥部,村级成立作战室,村民小组成立了脱贫攻坚委员会。由33名市级领导分别挂联10个片区县、挂包32个乡(镇)、挂帮33个贫困村;各县(区)班子成员挂乡(镇)包村,各部门单位挂村包组,干部职工挂包到户,层层压实脱贫攻坚工作责任。2018年从各级抽调善做、能做群众工作的干部,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761支,选派了2869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开展驻村扶贫工作。1233家省、市、县挂包部门单位共派出4.66万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16.55万户贫困户,实现了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挂包帮扶全覆盖。同时,加大对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关心关爱,制定出台《普洱市脱贫攻坚干部职工抚恤救助实施办法》,鼓励广大干部投身脱贫攻坚一线建功立业,为全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深入推进沪滇扶贫协作和定点扶贫工作,上海市黄浦区、金山区对口扶贫协作9个贫困县,共投入资金15.93亿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宝武集团、中国旅游集团、浙江大学5家中央单位定点扶贫8个贫困县。沪滇协作对口区和定点扶贫单位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交流、教育医疗帮扶、延伸产业链、携手奔小康等方面为普洱市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合力。华能集团澜沧江水电公司计划投入13.5亿元,帮扶澜沧县的拉祜族、佤族2个“直过民族”脱贫攻坚,目前,已到位11亿元。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