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军(左一)下乡义诊。 刘云军供图
在今年的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活动期间,记者见到了刘云军。刚结束三年援青工作,他脸颊上还留着高原风吹日晒的痕迹。
2016年,第三批北京对口帮扶青海医疗队组建之初,有过援疆经历的北京市西城区广外医院副院长刘云军毛遂自荐,担任医疗队队长。同为医生的妻子常宇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把常用药和两件羽绒服塞进他的行李箱。就这样,刘云军带领医疗专家一行5人来到玉树藏族自治州,开启了3年的援青之路。
头晕,失眠,走起路来头重脚轻……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三江源地区,刘云军经受着严重的高原反应。更让他难受的,是来自精神上的“高原反应”。
2016年8月4日,是刘云军作为玉树州卫计委副主任兼玉树州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到医院上班的第一天。一摞病退和调离报告像一份沉重的“见面礼”,赫然摆在他的办公桌上。
刘云军意识到事态严峻,立即逐科室了解情况。制度不健全,机制难保障,业务水平低,人才留不住,患者不满意……问题一一浮出水面。
当务之急,是先把人留下来。刘云军挨个找人谈话。
现任玉树州人民医院骨科主任郑丛华,就是当初想要离职的一员。当时,郑丛华的父亲病重,儿女无人照料。他和妻子都是医院的医生,绩效低、常加班,生活压力大。刘云军请郑丛华夫妻在小饭馆吃饭,耐心听他俩发牢骚、说难处。为了留住夫妻俩,刘云军立下“军令状”:“给我3个月,3个月医院没起色,我签字让你们走!”郑丛华夫妻俩事先写好的辞职报告在手中攥出了汗,最终还是没有拿出来。他们选择相信刘云军。
表面上信心十足,刘云军心里却在打鼓:“自己拿惯了手术刀,面对的是患者,而现在要救活一家医院,谈何容易?”
治病要治根。长期“大锅饭”的分配方式,导致医院人心涣散、职工积极性不高。刘云军到医院第27天,推动启动新的绩效分配方案:提高绩效额度,并根据职工的劳动数量、劳动强度、技术难度和劳动质量评分计酬。
万事开头难。“越到困难时刻,越要牢记初心。”面对质疑和阻碍,刘云军很坚定,“改革不一定成功,但不行动一定不会成功。苦熬三年,不如苦干三年。”
干与不干,两番天地。新制度在第二个月就取得了成效,刘云军趁热打铁,推动制定了临聘医护人员同工同酬实施办法,提高了临聘人员的福利待遇,推行“情感留人、待遇留人、平台留人”,逐渐打造了心朝一处想、力朝一处使的医院职工队伍。短短一年时间,医院扭亏为盈,2018年职工福利同2015年相比提升9.1倍。“无论在北京还是玉树,刘云军都是那个找准问题,敢于啃‘硬骨头’的人。”援青干部王都伟这样评价刘云军。
解决生存问题后,医院学科建设和科室重组工作正式启动。医院新成立了骨关节诊治中心,郑丛华担起了重任。2018年,郑丛华主刀完成玉树州首例髋关节置换手术。回想起当晚与刘云军的谈话,郑丛华说:“庆幸自己做了正确的决定。”
留住人心只是第一步,提高医生的专业技能才能惠及百姓。3年来,玉树州人民医院先后组建了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感染性疾病科、眼科中心、消化窥镜中心等14个新科室,相继开展了168项新技术、新业务,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完善。2018年,玉树州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级乙等医院的评审,成为玉树州第一家三级综合医院。
2017年3月,玉树州人民医院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刚刚挂牌成立不久,就接收了生命危在旦夕的三胞胎。三个患儿都伴有窒息、新生儿肺发育不全等多种症状,体重最低的只有1000克。这是玉树州人民医院第一次接收病情如此严重的患儿。刘云军立即启动应急方案,牵头组建急救组,对三胞胎进行救治。一个月后,三胞胎转危为安,创造了玉树州人民医院危重新生儿救治的奇迹。
三胞胎出院后,刘云军多次带队去家访。在得知三胞胎家庭除了放牧没有其他经济来源时,医院还将孩子的父亲聘作后勤人员。
3年时间,改变了一家医院,也改变了一个人。刘云军换了几根皮带,皮带眼越扎越紧,才发现自己瘦了20多斤。虽然查房时还需要翻译,但他逐渐也能听懂一些藏语。
医院的效益好了,刘云军依然是同事嘴里的“抠门院长”。刘云军很少报销出差费用,各项开销能省则省。每次带队下乡义诊,他都要再三嘱咐大家“吃饭简单一点,住宿简单一点”。采购大型设备的时候,他却毫不含糊,嘴里常念叨:“我们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这个信念激励刘云军开辟了医院工作新局面。把患者当亲戚,把职工当家人,这是刘云军的工作准则。
错过女儿的高考,是刘云军最大的遗憾。高考后,女儿到青海探望刘云军,本打算报考金融专业的她,默默在志愿表上填报了医学专业。在给刘云军留下的信中,女儿写道:“以后我也要成为和您一样的人,把健康还给更多人。”
(编辑:程艳)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