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创产品出山记
来源: 罗羽 文/图 发布日期:2019-10-1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杨老团在扶贫车间做刺绣。

绣娘们制作的侗族刺绣封面日记本。

  65岁的侗族绣娘杨老团从未想过,自己制作的刺绣会成为商品流通到全国各地。

  在一间扶贫车间内,杨老团拿着针线和布料,双手飞快地动着。不一会儿,一块绣有美丽图案的作品便“新鲜出炉”。她的刺绣作品将被用来制成笔记本封面,再作为商品卖出去。

  杨老团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乐里镇乔勒村人,今年初,她从距离县城两个小时车程的乡下搬入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卧龙小区,并在小区楼下的扶贫车间找到了一份可灵活上班的工作。

  “平时我在家照看儿孙,闲时就到扶贫车间做刺绣,挣点钱。”杨老团说,她过去居住在乡下的深山密林中,虽然也做刺绣,但都是自己穿,很少拿去卖钱。4个月前来扶贫车间工作后,她手中的刺绣便走出大山,她每月也能挣数百元至上千元。

  杨老团做的刺绣来自一家文创公司接的订单。这家文创公司致力于搭建文化传播和创新平台,将苗疆大山少数民族文化通过人文交流、商品流通、创意展示等方式传播出去。

  “公司成立以来,先后跟线上线下十五六家商家建立了合作关系,带动榕江县7个合作社、500多位绣娘实现就业。目前,公司销售额已逾160万余元。”该公司总经理刘智说,公司接到合作商家的订单后,会根据商家需求,将刺绣、蜡染、银饰、土布等传统民族元素进行创新设计。今年7月,公司与一商家合作推出的扎染T恤,上线1个月就卖出2000多件,受到消费者喜爱。

  在刘智看来,贵州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民族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先天优势,但缺乏制造业和设计业产业链的后天培育和发展,这方面可以借助成熟的商家和市场。

  “我们会接受公司的实操培训,有时候是三五天,有时候是一周。”25岁的苗族绣娘刘秀英说,在文创公司的带领下,很多绣娘不仅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还通过培训学习到了创新技能和创新理念。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