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7岁的古丽阿沙尔·居马和爸爸赶了十几个小时山路到达新疆阿克陶县县城时,城里的树让她惊呆了:“这是什么?”“这是树。”这是古丽阿沙尔第一次走出深山。此后,她告别了家乡的“马背小学”,开始了人生的蜕变。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地处帕米尔高原。这里海拔高、自然灾害频发、交通设施比较落后,扶贫难度大,是南疆教育发展水平和教学条件最落后的地区之一。
古丽阿沙尔家住阿克陶县木吉乡布拉克村,她所在的村子,夹在帕米尔高原亘古的崇山峻岭间,树木极难成活,当地牧民以牧业为生,四季游牧。很长一段时间里,贫困和教育落后,使帕米尔高原深山里的孩子很难有机会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
与因贫穷辍学、早早承担起生活重担的哥哥姐姐不同,古丽阿沙尔赶上了集中办学的“列车”,从一年级起就在县城接受教育。如今,读小学六年级、成绩优异的她正备考内初班。
借助国家和新疆的资金和政策倾斜,2014年,阿克陶县逐步将分散在帕米尔高原4个偏远山区乡镇的63个教学点撤并办校、集中办学,在县城成立小白杨小学。像古丽阿沙尔一样,目前,来自偏远山区的3181名农牧民子女,正在这所多媒体教室、电子琴教室、塑胶跑道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的学校里寄宿读书。他们的父母70%以上是护边员,常年在山区巡边、放牧。
37岁的叶山阿里·吾不力哈森木2014年也随孩子们一同下山,成了小白杨小学的一名教师。他说,在布伦口乡恰克拉克村教学点,因为教师不够,几个年级的学生都在一个教室上课,不少学生每天要走几个小时山路赶来上学。冬季大雪封山、夏季山洪频发都会影响学生上课。有时,学生父母和老师还要背着孩子们渡过湍急的洪水上学、回家。
如今,亲眼见证学生命运变化的他很是欣慰:“以前,很多孩子早早辍学回家放牧或嫁人了,现在孩子们可以接受优质教育,有机会用知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小白杨小学是近些年南疆教育发展水平跨越式提升的缩影。
近年来,国家以南疆四地州为重点,不断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启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教育扶贫举措、特岗教师计划、对口援疆省市教育援助等一系列教育惠民举措,帮助当地提升“软硬件”,“托底”南疆深度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改变数百万南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命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仅去年一年,新疆累计投入48.7亿元,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三区三州”教育脱贫攻坚工程,其中,向南疆四地州投入达33.5亿元,全面改善了当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
随着国家和自治区的教育政策“红利”不断落地开花,南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快速提升。截至去年年底,南疆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89%,初中适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6%,初中阶段升入高中阶段升学率达98.6%。
为了促进教育公平,阻断贫困代际传承,新疆还通过对建档立卡、低保、特困救助供养、残疾等情况的学生进行精准资助和帮扶,确保“一个学生都不落下”。同时,确保各类招生计划重点向南疆倾斜,实行南疆普通高考单列计划,促使南疆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