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在教室里,他是老师;在路上,他就是爸爸”—— 记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第十小学教师杨绍书
来源: 郭家翔 发布日期:2019-09-1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杨绍书与学生们在一起。 郭家翔摄

  下课铃响起,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第十小学又到了放学时间,代课教师杨绍书带着孩子们走出校门。过去20多年里,他日复一日地接送学生,从崎岖危险的山路到如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宽阔平坦的街道,从不间断。

  一个人的学校,一个人的坚守

  今年58岁的杨绍书,老家在黔西县金兰镇瓦房村哈冲苗寨。藏在深山中的哈冲苗寨,四周是悬崖峭壁,山下是奔腾不息的六冲河,通村小路盘旋在大山之间。

  杨绍书是寨子里的第一个初中生,不过,由于家庭困难,他还未毕业就辍学回家了。乡里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提议他为村里10多名孩子办一个教学点。本想走出大山去闯世界的杨绍书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决定留下来。

  1977年,在父亲和家人的支持下,杨绍书把家里的堂屋腾出来作为教室,办起了“识字班”。就这样,他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

  识字班只有杨绍书一个老师,他什么课程都要教。为了照顾不会汉语的孩子,他还需要用汉语、苗语进行双语教学。

  “当时教室很简陋,几块木板拼接起来刷上墨汁就是黑板,课桌是各家凑的长条板凳。”杨绍书回忆,学生按年龄段分成3个年级,一个年级上课时,另两个年级背对讲台自习。当时年仅16岁的杨绍书,比班里的大孩子大不了几岁,他的“工资”按一个壮劳力算,一天记12个工分。

  十几年里,为了方便更多的孩子们上学,杨绍书的教学点数次搬迁。1995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杨绍书的教学点合并到现在的金兰镇华山小学,杨绍书也成为华山小学的一名民办代课教师。

  刀镐开出羊肠道,双手铺就求学路

  学校的办学条件好了,上学的路却难住了杨绍书和他的学生们。

  从瓦房村的哈冲苗寨、瓦岗二组到华山小学,沿途荆棘密布、杂草丛生、难以行走。

  没有路就开路。杨绍书和村民们一刀一刀地砍掉荆棘、一镐一镐地凿开石头,开出来一条羊肠小道。

  “夏天温度高,娃儿走到学校都累蔫了;雨水还多,有几回小路直接被山洪冲得不见踪影。”杨绍书说。冬天也不好走,天亮得晚,黑得又早,来回都得打着手电。为了孩子们的安全,杨绍书坚持接送孩子们上下学。

  途中有处凸起的山包,人称“船头山”。从山脚出发到山顶稍微宽敞的土路,直线距离不到500米,却要攀爬近50分钟。开出的小路几乎与江面垂直,徒手攀爬极难,需要用自制的“树钩”钩住头顶裸露的树根或石头缝才能往上爬。小道蜿蜒起伏,不仅要小心脚下随时可能松动滑落的石头,还得提防可能会出现的毒蛇、野蜂。

  每至此处,孩子们只能靠杨绍书一个一个地往上背,一个一个地往下抱。多的时候10多个孩子一口气抱下来,杨绍书经常累得气喘吁吁。

  为了确保安全,杨绍书会定期带上锄头和镰刀,沿路除杂草、搭藤索。“秋季学期砍一次就可以;春季学期草木长得快,每隔一两个月就要砍一次。”杨绍书说。

  年复一年,杨绍书就这样“抱”大了一茬又一茬的苗族孩子。孩子们都说:“在教室里,他是老师;在路上,他就是爸爸。”

  几十年的坚守,只为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靠不了他嘛,早上天不亮就出去,天黑才到家。”提起杨绍书,妻子杨守琴一脸无奈。她也劝过杨绍书,“你教这个书,工资这么少,不如出去打工,比这挣钱多。”但杨绍书却说:“学校需要我,孩子们需要我,我哪也不去,我就在这里把这些学生教好就可以了,这也是我的心愿。”

  杨守琴觉得委屈,但是看到苗寨里的孩子一个一个走出去,她的心里也暗自高兴,“吃这样的苦是值得的”。

  “读书识字对山里的娃娃太重要咯!”哈冲苗寨村民小组组长杨子贵庆幸自己的儿子读过书,因此能在外谋份生计。“多亏了杨绍书,娃儿们出去不再是‘瞎子’和‘哑巴’。”

  杨绍书也出去过。上世纪90年代初,杨绍书每月14元的工资根本供不起两个儿子读初中,他只能利用暑期外出打工,一个月净挣240元。这样的收入快顶上他两年的工资了,亲朋好友劝他别回来了。

  “但账不应该这么算,我一个人打工可以挣240元;但如果留下来教更多的娃儿读书识字,他们就都有机会出去挣240元。”杨绍书说,“我住茅草屋,别人能起新房子,划算!”

  2018年,作为金兰镇瓦房村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农户,杨绍书搬下大山,住进了黔西县锦绣街道办事处锦绣花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住进新房的杨绍书又受聘到安置点旁的黔西县第十小学担任双语教学教师。全县大部分易地扶贫搬迁来的低龄段少数民族孩子都在第十小学就读。考虑到很多孩子的汉语还不流利,可能跟不上学习进度,临近退休的杨绍书主动请缨,又走上了教学岗位,延续着自己接送孩子的故事,只不过接送的路,由崎岖的山路变成了宽阔的马路。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杨绍书说,“为了让更多的苗族孩子能够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苗寨里的同胞们看到希望,看到祖国的繁荣昌盛,看到祖国的美好明天,这一切都值得。”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