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在新书《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发布会上接受采访。 图片来源:新华网
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委员、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妇联副主席(兼)。主要从事隋唐五代史、中国古代女性史的教学与研究。荣获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等荣誉。积极参加各种公益讲座,为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播作出了贡献。出版专著《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蒙曼说唐——武则天》《蒙曼说唐——乱世红颜》《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等。
蒙曼是天生的好老师。讲台下或者屏幕前,从几十个学生到几百个学生,到成千上万、上百万、上千万人……蒙曼永远谈笑风生,镇定自若。她个子不高,年纪不大,却有指挥“十万雄兵”的气场。
近些年,蒙曼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各种电视节目上,从《百家讲坛》到《中国成语大会》,再到《中国诗词大会》《中国谜语大会》,她的妙语连珠令不少观众沉醉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之中。大学课堂旁征博引,《百家讲坛》引经据典,走进社区谈诗论文……蒙曼从一名传递知识的教师,变身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
“知识分子应该回应时代和人民的需求,让文化尽可能多地成为常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对于自己专注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业,蒙曼如是说。
试讲多遍才上台
2002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毕业后,蒙曼回到她读本科和硕士的母校——中央民族大学,成为一名老师。
第一学期,学校给蒙曼安排了3门课程,她几乎每天备课到凌晨2点。“我在教案上标注,这个地方我要讲什么话学生们爱听,那个地方要说一个什么笑话大家会笑。”蒙曼甚至给同宿舍非历史专业的同事试讲,“看见她笑了,我就知道这个笑话成了。”
“讲课或录节目前,对着墙先讲3遍,必须5分钟讲清楚一件事。”这是蒙曼给自己定的要求。5分钟的内容必须能够单独成篇,在这个小段落中要有主题、有想法、有例子、有结论,让学生或者听众可以在5分钟左右就获得一个知识。
如此用心地备课、讲课,蒙曼说是受了父母的影响,“他们都是教师,深刻地影响了我的教学风格。”
上世纪70年代末,在蒙曼的家乡河北省平泉县,除了县城中学有英语课,乡下的中学是没有英语教师的,这意味着当地学生高考要比外地学生少一门课的分数。蒙曼的父母被紧急抽调,培训乡村英语教师。
“我爸爸当班主任,我妈妈负责讲课。”蒙曼回忆说,父母自己编教材,一天8节课,学生们都是乡下中学年轻的代课教师,他们从ABC学起,学半年后回去教初一,一年后再回来学初二英语,再一年后回来学初三英语……5年轮训了5期,母亲不敢请一天假,因为觉得“一节课也耽误不起”。
而蒙曼的父亲,因为热爱文学,后来从教英语转到教语文,他上古文课从来不拿课本,“因为全部都背下来了。”
蒙曼说她喜欢讲台上的自己看上去自信而轻松,就像父母年轻的时候一样。
前两年,蒙曼在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城》节目做嘉宾,尽管她只做文化方面的点评,却提前将各个城市的全部信息包括旅游、生态乃至水文都了解了个遍。即便如此,她仍然认为,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赶不上父母那一代人”。
你想要的美,古诗词里都有了
“我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源自于幼年的兴趣和成年后的专业训练。”蒙曼说。她对历史、唐诗的理性分析和感性讲述,不仅让古老的传统文化再一次走进人们的生活,也让行走匆匆的现代都市人看到了久违的“诗和远方”。
蒙曼认为,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普及中华传统文化的节目热播,是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有诗心的,像诗词大会这样的文化节目就是把中国人的诗心激发起来了”。
“因为在城市生活的人太久不亲近自然,所以读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才会觉得格外美;因为现在节奏太快,所以诗中那些慢生活,才让人觉得弥足珍贵;因为有了即时通信工具,远在千里的人仿佛近在眼前,所以才觉得‘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写得入骨深情,分外浪漫。”在蒙曼眼中,古诗词有着强烈的审美意趣和生活指向,“几乎可以这样说,你想要的美,古诗词里都有了。”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时候重视、关心的是现实,那么读诗有什么现实意义呢?蒙曼认为,读诗的现实意义就是可以使人从现实中超越一点。“当你跳出来看的时候,现实会以一种更加明确的姿态展现在面前。人生若有一个超越感,会对现实有重要的帮助。”
蒙曼进一步解释说:“诗,可以照亮精神。人本身有两种追求,一种是生活的,一种是物质的。精神的用精神手段去解决,物质的用物质手段去解决。诗歌也罢,散文也罢,小说也罢,所有的文学都属于精神这一层面,你不能让它直接照亮你现实生活中物质的那一面。人有精神,无论如何是好的。”
《中国诗词大会》播出以来,引发了诗词类节目的播放热潮,也提高了人们对诗词的关注。在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古诗词的学习中,蒙曼反对急功近利。蒙曼认为,“不能把诗和学习成绩直接挂钩。一个人喜欢诗,对他是好的,对生活是好的,对未来是好的,但不见得会直接反映到考试成绩上。”
文化传播不能没有方向感
“我们在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播上,有的时候‘脚’跑在‘头’的前面了,文化的事情急不得。唐诗之所以被大家熟知和推崇,是因为有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沉淀,才使得格律慢慢固定下来。”蒙曼坦言,文化传播不能没有方向感。
在蒙曼看来,国学最重要的是如何批判地面对古人留下来的东西,在庞大的传统文化中梳理出可以传承和发扬的优秀传统文化,“要面向新时代,能够跟这个时代和未来接轨。”
“文化传承不仅是语言的传承,还有大量的行为规范、礼仪等,这些不是课本能够解决的,可能就来自日常生活。比如中国的长幼、礼让、秩序等,这些东西要渗透到生活中,那样才能内化于心。”蒙曼说。
也正因为如此,蒙曼在全国各地做了很多关于家风的讲座。“我最早关注家风,是出于中国的社会结构考虑。”蒙曼表示,中国的国家建构和家庭建构之间有着特别内在的联系,“我们常以父子关系来比拟君臣关系。在唐诗中,夫妻关系也往往是君臣关系的投射,这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性。”
在蒙曼看来,从家庭角度来摄入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是最合适的,因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情感表达,是历史和今天能够无缝对接、直接沟通的地方。因为古人和今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基本沿用了相似的家庭伦理。“我想把这些变与不变呈现出来,把那些最不容许变化的价值观提炼出来,让它照进我们的现实生活。”蒙曼说。
蒙曼觉得,自己波澜不惊的人生可以这样概括:很喜欢做这个事,就做下去了,做到现在很愉快。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