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成立60周年
来源:中国民族报 中国民族报记者 蓝希峰 发布日期:2019-08-3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 陈晓毅 本报记者 蓝希峰

  进入新时代,我国的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有了新的目标任务,对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谋在大会发言中说,就民族研究而言,当前要把握一项首要任务,就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确保民族研究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把握一条鲜明主线,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要加强一个基础,就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努力构建中国特色民族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提供强大理论支撑;要坚持一个导向,就是以问题为导向,紧扣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现实需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探寻破解现实问题的方法路径,推进民族工作的创新性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剑锋在题为《直面当代西藏的重大现实,回答中华民族的时代强音——中国藏学研究70年发展回顾》的发言中说,中国的藏学研究已取得很大成就,成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学科。研究对象从区域上看,不仅包括西藏和周边地区,也包括环喜马拉雅地区各国;从族群对象上看,不仅包括藏族,也包括环喜马拉雅区域以藏传佛教文化为核心的其他族群。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藏学研究相比,中国藏学研究所涉及的范围更加宽泛,方法论也更加全面和多元化,呈现出综合性的特点。当代中国的藏学研究工作者不仅要研究“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学理问题,还要解决在社会实践层面上“怎么办”的应用性问题。

  研讨会上,新时代民族工作主题“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工作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热议话题。

  广西大学教授罗树杰、广西教育学院副院长刘波共同提交的论文《把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融为一体》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题词“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内涵深刻,精准指导广西的发展,集中反映全自治区各族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心愿,寄托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西各族人民的殷殷嘱托和切切期望,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国家命运关系的深刻论述。

  长江学者、中山大学教授周大鸣在大会发言《南岭走廊上的族群与边界》中指出,南岭走廊主要是农业族群、山地族群之间的互动及他们所代表的两类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岭南地区生态适合农业耕种,与中原农耕文化相通;南岭走廊的族群通过调整祖先认同对象来达成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在族谱编撰中,将自己的祖先追溯到中原内地。历史上“改土归流”等政策的实施改变山地民族和中原王朝的关系,使这个区域的族群经历了从“生”到“熟”的国家化过程。梳理南岭走廊各族群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过程,对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9年9月,国家民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决定自2009年起在全国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

  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盘小梅就广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作大会发言。盘小梅说,作为在一定时期和特定空间内持续存在,由共享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观念和身份认同的群体共同居住、生活并延续的社会空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理解、认知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绝佳场所。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在城市对少数民族人口的巨大拉力下,“人口空心村”的出现导致了“文化空心村”现象,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少数民族村寨的发展影响较大。当前,加大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意义重大。

  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付晓华认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需要科学制定规划,突出特色民族文化,有效发挥民族村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发动社会力量投入资金,助力特色村寨旅游开发。

  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沈萍在发言中认为,任何民族群体都有一套与当地生态相适应且相对稳定的生计体系。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生计体系难以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求。粤北山区排瑶村落连水村的扶贫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当地的自然条件与瑶族的传统生计。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贫,必须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主流文化进行有效对接,将外部的帮扶与群体自身发展要求有效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少数民族群众的自我发展和进步。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方清云长期关注畲族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重构问题,就《经济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思考》这一主题进行了演讲。演讲围绕浙江景宁畲族特色茶产业(惠明茶)展开,指出扩大规模与保持特色之间存在矛盾、与自然生态保护之间存在矛盾、与特色产业高端化发展之间存在矛盾。因此,要审慎对待民族特色产业规模化问题,应“有序开发”和“适度开发”。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海燕就《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研究——以羌族聚居区特色村寨为例》进行阐述。她指出,羌族聚居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主要做法是合理规划引导、打造特色民居、发展特色产业、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等。她认为,在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同时,要加强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并强调乡村人才振兴是第一位的、根本性的。

  广东省是吸纳外省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近年来,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每年都举行城市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城市民族工作是广东民族工作的重要品牌,相关研究也成为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的重要品牌。本次研讨会上提交的部分论文对城市少数民族进行了深入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温士贤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时空行为与文化响应——基于广州苗族务工者的实证研究》一文中,以分布在广州的贵州雷山籍苗族务工者为案例,探讨其在城市中的时空行为和文化响应机制,指出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进入东部城市后,在适应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在努力保持自身的文化传统。

  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副研究员汪鲸在《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以三亚天涯区回族为例》一文中考察了海南省三亚市天涯区回族在城镇化背景下的生计模式转型和旅游开发模式,认为三亚回族的自发式城镇化进程兼容了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是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有效路径与重要动力。

  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俊良提交的论文《论少数民族法律援助服务现状之完善——以广东为例》认为,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由于文化语言差异等原因,法律服务资源相对匮乏,对法律援助的需求也更为迫切。现有少数民族法律援助服务体系随着在实践中的不断完善发展,已成为减少涉民族矛盾纠纷、建立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途径。

  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赤峰博物馆观看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说唱展示后指出,“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广东民族宗教研究院古籍室主任张菽晖在总结广东少数民族古籍研究的相关成果时指出,少数民族古籍是我国古籍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各少数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聚的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掘它们的人文价值,让民族古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广东民族古籍的研究不仅展示了广东民族古籍研究者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展示出广东各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继承和弘扬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对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要充分发挥民族研究的智库功能。广西大学教授罗树杰在点评民族组讨论中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新时代民族研究要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服务。在做好基础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同时,应当注重发挥智库功能,在课题选择和研究方法上要更有针对性。

《中国民族报》(2019年08月27日 07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