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六七月,是彝族人民点火把迎丰收的季节。在黔西南州晴隆县三宝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阿妹戚托小镇,只要天气晴好,每个夜晚都有这样的狂欢。
81岁高龄的彝族老大爷甘兴成几乎每场必到。他经常坐在广场边的回廊上,边欣赏这闹热的夜景,边与大伙一起赛山歌。
“告别三宝搬进城,我们都是新市民;党的政策真正好,一步变成城头人。”
“党的干部最心诚,日日夜夜为人民;三宝人民得幸福,吃水不忘挖井人。”
……
歌声里,满怀三宝人对党的浓浓深情,对眼下幸福生活的满足。
搬迁前,甘兴成从未进过城,家里没有电视,也不会用手机,对外界信息知之甚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组到他家做宣传动员时,他好几个夜晚辗转难眠。
史料载,三宝彝族最早于明代中期迁入晴隆县,后再次被迫迁入深山,这是当地彝族群众、也是甘大爷心里“最痛的一道疤”。“五百年前,封建朝廷把我们赶进深山受苦。现在,共产党要把我们接进城享福。”甘大爷心里越想越亮堂,不顾老伴反对第一个报了名、领了钥匙。去年开春,乡干部用摩托车载着坐客车要晕车的他,跟着搬家的大客车进了城。
城里的生活方式大不同,党员干部手把手教甘大爷开防盗门、用电器,以及卫生间的使用和保洁方法。“他们随叫随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让甘大爷更有归属感的是,乡里还充分考虑到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引导组建了“苗族芦笙”“阿妹戚托”舞蹈队,并经常性组织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让爱唱歌爱跳舞的三宝人能够充分释放他们的情感。
同时,聚焦感恩教育,安置点还为搬迁群众制作悬挂新旧房对比的“感恩照”、举办新市民讲习活动、放映感恩爱国题材电影等,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深入人心。“我们牢牢把握‘五步工作法’,着力做好宣传动员和思想工作。”副乡长吴江山说,从吹响易地扶贫搬迁号角的那一刻起,三宝乡就作好了“坚决打赢易地扶贫搬迁硬仗”的准备。全乡160多名干部,组建了11个攻坚组,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亲情动员优势,远赴务工城市、工厂,近到村寨群众家中,零距离为群众讲政策、解疙瘩、谋发展,用实实在在的好事“暖”群众心,用毫不气馁的政策宣传“动”群众意。此外,还采取“一个不行一个上,今天不行明天上,调整思路继续上”的方法,用“顶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饿着肚皮、走破脚皮”的耐心和韧劲,把好政策“装”进群众头脑,把美好蓝图“绘”到群众心上。
2015年底的统计,三宝乡贫困发生率高达82.07%,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很少会说汉语,除了几户早年搬离三宝的人家,全乡未出过一个真正的大学生。“没有文化,打工工资都要低人家一两千。”吴江山说,吃够了没文化的亏,三宝人民对教育的渴望尤为迫切。
以百姓心为心,才能越走越近。三宝乡易地扶贫搬迁系列“套餐计划”中,教育被列为头等大事,首先将三宝学校初中部、小学部760余名学生搬到位于县城的教育园区就读,并免费解决食宿、车辆接送问题。同时,从健全组织体系入手,在阿妹戚托小镇成立党工委,同步组建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成立新市民服务中心,配套建设中小学校、医院、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警务室等,保障1094名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就学、低保户全部实现转城低保。此外,还建立“500米党员服务圈”和党员示范带头开展“1+N”服务制度,帮助搬迁群众适应新生活。
至今年6月20日,三宝乡1233户5853人全部搬出大山迁进新居。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脱贫。三宝乡在阿妹戚托小镇规划修建了占地350亩的产业园,完工投入使用后可提供就业岗位1500多个;设置就业创业中心,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组织企业招聘,通过推荐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为新市民提供了多类就业选择,并实现了户均1.7人就业;免费提供2000平方米的商铺鼓励自主创业;引进企业利用复垦绿地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土鸡、生态肉牛、天麻等产业增加收入。
搬进新家,贫困户杨永奎获得政策扶持开起了一家小超市,他的爱人也应聘成为园林工人,家里还分到了一块3分地的小菜园。“收入还可以,孙子读书也放心。以后旅游发展起来,生活会更好。”对现在的生活,杨永奎说他很满意。
“为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实施整乡搬迁的初心。正是守住了这个初心,才能在短短两年时间就完成了整乡搬迁。”晴隆县副县长、三宝乡党委书记贺伯果说。
(编辑:李鹏臻)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