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移民搬迁要充分征求农民群众意见,让他们参与新村规划。新村建设要同发展生产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同保护民族、区域、文化特色及风貌结合起来。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强调
2016年8月23日,青海各族群众的心中暖流涌动——这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冒着蒙蒙细雨,走过尚未完工的泥泞道路,来到正在建设中的新村看望大家。
一年后,班彦新村全面建成,129户居民搬进了新家,每户建筑使用面积80平方米,三室两厅布局,还有一个小院子。院子里水龙头一拧,自来水哗哗流淌,这一刻,班彦村人背水的历史彻底结束了,这一刻,世代居住“沙沟山”的班彦村民迎来了崭新的生活。
从班彦村看全省易地搬迁,“十三五”期间,我省投入各类资金88.66亿元,在8个市(州)、38个县(市、区)、266个乡镇、1249个行政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共搬迁安置5.2万户、20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17万户、11.89万人,同步搬迁非贫困户2.03万户、8.11万人。三年来,通过全省上下的艰苦努力,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取得了显著成效。
可以说易地搬迁不仅仅实现了从山上到山下,从“陋室”到新居这种空间上的简单位移,也让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村民翻转了宿命,开始了新生活,过上了好日子。
搬得出
——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
全面完成,贫困人口搬迁入住
从班彦新村远远望去,看见一座大山,当地人都叫沙沟山,以前,村里五社、六社129户村民就生活在这里。“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是这里的现状,不要说种庄稼得靠天吃饭,就连下山进趟县城都费劲。
班彦村命运的转变源于易地搬迁政策的实施,也倾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2016年4月1日,班彦村易地搬迁项目正式动工,7个月后,129座混凝土浇筑的砖房院落整齐排列在村民面前。
三年后的今天,一个新村新貌新产业的班彦新村展现在大家面前。初秋的清晨,和煦的阳光洒落在班彦村,亭台楼榭与红花绿叶相互映衬,错落有致的院落和具有现代气息的成行路灯相辉映,处处展现着易地搬迁项目带来的新气息。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作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生计问题的最有效方式,要求各地党委政府要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打好脱贫攻坚“当头炮”。三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下,全省上下克服高寒缺氧、施工期短、运输距离远、建材价格上涨等困难,加强调度,紧抓黄金施工季,加班加点,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
截至目前,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共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272个,修建搬迁群众住房5.2万栋(套),20万搬迁群众实现搬迁入住,顺利实现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7月底之前,全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工程建设全面收官”的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搬迁户自筹资金不超过1万元,住上了符合面积控制标准的新房子,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梦想。
如今,我省每一处易地搬迁安置点上都有水、有电、有路、有网络,有产业。搬下山后群众看病方便了,孩子上学方便了,挣钱的门路多了,安心致富的信心强了,说起搬出大山的变化时,群众脸上幸福的微笑多了。
稳得住
——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全面配套,生存条件明显改善
乔迁新居是人生大喜事,但对于新生活来说,这只是开头。如何能让群众“稳得住”是搬下来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对此,我省在搬迁安置过程中注重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配套,三年来,20万搬迁群众从山大沟深、高寒缺氧、荒漠化严重及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搬迁安置到县城、乡镇、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和交通要道沿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木、砖混、框架结构的新房,群众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据省扶贫局易地搬迁处负责人介绍,在搬迁安置中,我省东部地区70%安置到县城,16%安置到乡镇,14%安置到中心村;藏区六州三分之一在县城集中安置,三分之一在乡镇集中安置,三分之一在建设新村集中安置。同时,水、电、路、讯等行业部门积极履行补齐短板的主体责任,累计投入资金14.3亿元,修建饮水管道1668公里,建设各类井体1.8万个;架设输电线路1762公里,购置太阳能电源2138套;硬化村级道路3440公里;建设学校36所、幼儿园55所、村级卫生室293个,彻底解决了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搬迁群众生活条件明显得到改善。
今年7月19日,来我省参加全国较少民族脱贫攻坚奔小康现场推进会的代表们来到班彦新村,观看了宣传片,了解了班彦村的“前世今生”后,代表们纷纷感慨:如今的班彦新村群众住上了新房子,烧上了天然气,睡上了电热炕,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卫生厕所,还有了村集体产业,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可以说和以前的日子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能致富
——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服务
全面展开,稳定脱贫基础
如果说易地扶贫搬迁改变了班彦村人的命运,那么发展产业则为村民开辟了一条致富奔小康的新天地。
班彦新村的建成,彻底解决了老村的“六难”问题。如今的班彦新村,平整的道路,错落有致的院落,崭新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还有土族盘绣园、八眉猪养殖基地、酩馏酒作坊等特色产业让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统筹谋划,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搬迁与脱贫同步, 带着“今天怎么搬,明天怎么办”的思考,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的同时,认真谋划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和就业工作,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年来,全省上下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地方实际,积极培育发展到户产业、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扶持发展县级扶贫产业园,积极开展建档立卡搬迁户技能培训,实施了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和无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兜底扶贫全覆盖,打造了立体式、交叉式后续产业就业和管理扶持工作网络。据统计,2018年建档立卡搬迁户户均收入36278元,人均收入8187元,较搬迁前人均收入不足2970元增加了5217元,增幅达175%。
值得一提的是,搬迁后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自我奋斗、自我脱贫的意识牢固树立。东部农业区搬迁群众在劳务经济组织和经纪人带领下,积极在省内外务工,增加收入;藏区六州搬迁群众参加技能培训后,到宾馆、餐厅、建筑工地务工就业;全省各地开办小型加工厂、修理厂或自主创业开理发店、饭馆等的群众明显增多。创造幸福生活的信心极大增强,特别是搬迁户中的385个大龄未婚男性搬迁后娶妻生子,重新点燃了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创造新生活的信心和决心前所未有。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