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隆村有个 “农民夜校”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日期:2019-08-1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阿什努乡的羊隆村里,每到星期四晚上,村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走向村上的扶贫工作站,原来,他们是要去村上的农民夜校上课。

  这里大山绵延、山路崎岖、交通不便,由于世代贫困,好多村民都没有去过县城,孩子们最远也就去过乡上,村上有文化的人很少,大部分村民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

  2018年3月,自马恩洲从省气象局来到羊隆村任第一书记以来,他感觉群众长期贫困的原因并不单单在于自然条件的恶劣和资金项目的短缺,更重要的是文化知识的缺乏、群众思想的落后。为此,他产生了办农民夜校的想法,在省气象局机关党委的支持下,解决了1万元的办学经费,购买了桌椅、书柜、办公桌等,从去年6月份开始尝试着创办羊隆村农民夜校。

  虽然村里的农民夜校就设在清真寺对面的学校里,但刚办的几天里几乎没人来学习。见此情况,马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赵生玉挨家挨户的进行动员,从刚开始的1人到后来的20多人,他们在办夜校的过程中和群众认识更深了,情谊更浓了。

  没有老师,让村党支部书记赵生玉亲自上课,课程结合工作实际,贴近新时代乡村振兴、扶贫政策、农村发展举措、农村适用技术及脱贫致富等内容,特别针对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情况,重点讲解放思想、外出务工、发展生产方面的典型故事,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力更生脱贫致富、通过发展生产走上富裕的道路,引导群众走去去打工或开饭馆。

  在这样持续不断的教育下,村民“等、靠、要”的思想得到极大改观。去年底到今年已有13人外出务工(其中建档立卡户5人),人均收入每月在4000元以上。村内4户养殖户(其中3户建档立卡户)通过在夜校学习牛羊养殖技术,开始在村里发展养殖业,2户绵羊育肥已经发展到150头以上,1户黄牛育肥已发展到10头牛,群众从夜校中看到了希望,汲取到了自身发展的营养,增加了收入,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为了让农民夜校在这个偏僻的山村里发挥更大的作用,把村上的学生也吸引过来,假期的时候,马恩洲把自己在小学教书的妻子叫到村上,白天由妻子给10多名学生补习文化课程,晚上由自己和村党支部书记给农民们上夜课,这样既提高了村民文化程度,还把假期里没人照看的孩子们聚在了一起,学习文化知识,开展一些文体活动,村上的农民夜校也成了孩子们学习和活动的乐园,受到群众们的交口称赞。

  今年3月份“羊隆村农民夜校”正式挂牌运行,学校的开办给这片寂寞的土地带来了一片生机。马恩洲和村党支部书记赵生玉也对农民夜校有了新的规划,他们打算不但要把农民夜校办成村上开展“不记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的中心、村民们学习的学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的课堂、学生补习文化的教室、留守儿童活动的乐园,还要把重点放在激发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上来,通过专门的现身说教,让更多的村民从农民夜校中走出去、富起来。

(编辑:李鹏臻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