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产业选择不精准、主导产业不聚焦”“有的贫困县领导干部没有聚精会神抓脱贫攻坚”“有的脱贫攻坚战术打法不精准”……在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贵州再次聚焦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倒排工期,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
“丝毫不敢懈怠,片刻不敢松劲”
“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贵州省镇宁县江龙镇党委书记骆桂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镇里在村民组组建了脱贫攻坚工作专班,建立常态化发现、研判、解决问题工作机制。“脱贫工作只要抓严抓实就会有真效。”全镇贫困发生率已从2016年的13.5%下降至2018年的1.83%,累计脱贫6943人。
江龙镇的变迁是贵州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贵州全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组织实施“春季攻势”“夏季大比武”“秋季攻势”“冬季充电”等,部署实施以农村公路硬化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四场硬仗,开展农村产业革命等一系列脱贫攻坚行动。
为层层压实脱贫攻坚主体责任,贵州调整优化帮扶干部1260多人,培训村干部、帮扶干部12.7万人次,集中整顿400多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
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措施,贵州农村贫困人口从2013年的746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5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6%下降到4.3%,已有33个贫困县“摘帽”。
目前,贵州仍有8542名驻村第一书记、4.3万名驻村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为全面脱贫进行最后冲刺。“虽然江龙镇已脱贫,但我们丝毫不敢懈怠,片刻不敢松劲。”骆桂说。
“石疙瘩”变“金疙瘩”,特色产业成脱贫支撑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贵州的真实写照。全省92.5%的国土面积为山地和丘陵,73%的国土面积为喀斯特地貌,土地零散破碎,靠传统种植难以摆脱贫困。为此,贵州自去年开始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调减传统农作物,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取得明显成效。
“今年蔬菜产量和价格都比以前好,估计可以带动2000多户农户增收,其中330多户为贫困户。”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精品蔬菜种植协会会长张国平介绍说,目前协会蔬菜基地有近10万亩,这些土地以前多种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效益低,种蔬菜后每亩净收益高出一倍以上。
而在一些喀斯特地貌地区,随着扶贫产业的发展,原来的“石疙瘩”正变成“金疙瘩”。关岭县花江镇一带,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石漠化严重。在多年努力下,当地逐渐发展起花椒产业。近年来,由于花椒树进入衰老期,经济效益大不如前。有的农户改种其他经济作物,但效益大幅下降。
花江镇党委政府认真分析原因后,提出“板贵花椒振兴计划”,通过技术改良、引进管理新模式,逐渐提高质量和价格。如今,花椒重新成为当地群众的“绿色银行”,覆盖贫困群众1300多户。
蔬菜、食用菌、精品水果……一个个产业扶贫项目正逐渐发展壮大。据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测算,贵州省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相比传统玉米,平均每亩新增纯收益3079元。
按照规划,贵州将对已确定的蔬菜、茶、食用菌、中药材、辣椒、石斛等12个重点产业加大扶持,采取超常规手段迅速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群众致富。
聚焦最后“堡垒”,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当前,贵州面临的脱贫任务和巩固脱贫成效依然艰巨。截至2018年底,贵州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的县还有11个,贫困发生率在30%以上的乡镇还有3个,还有1721个深度贫困村未出列。
为此,贵州要求市州委书记、市州长要深入到贫困发生率30%以上的村,县委书记、县长要深入到贫困发生率20%以上的村,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同时,设立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专项资金,支持1721个深度贫困村。
当前,贵州正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打法不精准”专项治理,重新审核、逐村完善按时打赢方案,确保“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按照贵州“2019年脱贫攻坚夏秋决战行动令”要求,从7月到12月,重点围绕深度贫困、产业革命、两不愁三保障、减少贫困人口、贫困县出列等,集中优势资源发起“决战攻势”,确保2019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10万人以上,有脱贫任务的19个非贫困县剩余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已脱贫摘帽的33个县剩余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编辑:李鹏臻)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