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盛夏旅游旺季,被誉为“中国草原避暑之都”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区草木葱茏,惠风和畅,空气清沁。
刚把游客送到白泉山生态公园的出租车司机赵志昆,在集宁区生活了9年,见证了这里的生态环境一天天的好起来。
治理后的白泉山风光秀美。(新华网 曹桢摄)
过去的白泉山,乱石遍布、沟壑纵横、土壤贫瘠。山的东面有一眼泉水,当地人称“毛不浪”(蒙古语音译),意为出水不好的泉;山里藏着数十座大小白灰窑,白灰石无序开采一度猖獗。有这段历史作铺垫,“白”“泉”二字相凑,诗意荡然无存。
经过几年的持续治理,荒芜的白泉山变身为一个偌大的生态公园。以前飞鸟不留的地方,成为当地的旅游景点。
在乌兰察布,像未治理前白泉山这样的“城市疮疤”,曾经还有好几个。
老虎山外围,棚户区煤烟滚滚,污水横流;
卧龙山因大规模采挖石材,山体受损;
南北向流经的霸王河持续干旱,地下水位下降,加之随意倾倒的垃圾侵占河道,无节制拉沙、采石、取土,一度成为垃圾河、臭水沟;
泉玉岭河则因沿岸建筑、工业废渣导致水体污染严重。
“从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升城市吸引力、竞争力来讲,生态欠账是极大的掣肘。”乌兰察布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马玉峰说。
一场浩大的生态治理工程开始了。
白泉山、老虎山、卧龙山,霸王河、泉玉岭河,乌兰察布市中心城区“三山两河”治理工程,堪称乌兰察布史上投资最多、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系统性生态工程。
马玉峰介绍,乌兰察布十年九旱,立地条件较差、自然生态脆弱。中心城区地下玄武岩覆盖面积大、岩层深厚,地表土层浅薄,土壤贫瘠干旱,年均降水量仅340mm,年均蒸发量近2000mm。一座建在玄武岩上的城市,植树造绿难度可想而知。
“魄力”和“创新”,是回顾这场生态战役最重要的语境。
当地聘请专家会诊,展开周密的前期调研,于2009年全面启动“三山两河”治理工程。
针对白泉山、老虎山、卧龙山石厚土薄、石多土少,树木难以成活等问题,当地探索出 “挖坑填土”的栽植方式。一方面,通过破碎锤机、挖掘机,对浅土底下的岩石进行处理,另一方面,把调运来的新土铺在山上,浅则1米,深则3米,由此解决树木落地生根的难题。
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新区霸王河两岸草木葱茏。(新华网 曹桢摄)
“一车一车往山上拉土,不知道动用了多少车辆和人力。”回忆起那段挥汗如雨、热火朝天的日子,马玉峰感慨万千。
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当地也一改既往单纯挖坑种树的粗放栽植方式,综合采取树穴覆膜、增施保水剂、生根粉,树体输液、喷淋树冠等一系列科学保活措施。特别在垃圾集中倾倒的区域,覆膜可有效防止渗滤液污染地下水,并阻隔有害气体对植被生长的影响。种苗选择上,多采用冠大荫浓、深根性抗性强的高大乔木,一来大大提高植被成活率,二来起到了吸收过滤地下有害物质的作用。
白泉山生态治理工程前后历时3年多,累计栽植各类树木369万株,修建道路68公里,建成18个广场、14个亭台楼阁,形成了面积7平方公里,集旅游、休闲、文化活动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生态公园。石山变土山、土山变绿山、绿山变景观。
乌兰察布人追逐多年的梦想终成现实。
河道综合治理与沿岸景观打造是乌兰察布市中心城区生态治理的另一条主线。
作为集宁区的“母亲河”,历经数年奋战,霸王河依照“一条生态走廊、三段功能分区、六座生态岛、九处重点水面、十大主题公园”空间规划,形成了延绵22公里,宽约1公里的水域绿化景观带,“臭水沟”变身水韵灵动的清澈河流,是乌兰察布仅有的2座国家级湿地试点公园之一。
10年光阴,乌兰察布市中心城区依托“三山两河”独特的自然地貌,不断注入生态元素,构筑起一个绿色的城市框架。
“三山”矗立,“两河”蜿蜒,不仅已深深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更成为中心城区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乌兰察布也因此揽获内蒙古自治区“人居环境范例奖”,并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如今,放眼乌兰察布大地,荒山重披绿装,河湖再泛碧波,风能发电、经果林业、固废利用、草原文化旅游等绿色产业活力十足。
从赤地千里的塞外边城,到宜居宜业宜游的北疆绿肺——这座绿色之城正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干道上一路疾行。
(编辑:李鹏臻)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