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石场变成了生态旅游景区,老汉我也在家门口就业了。”今年63岁的马世祥,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卓扎滩生态旅游景区又干起了老本行——机修,不过现在收入稳定了,心情也好了。
“2012年我在村子边上开过‘农家院’,但因没有多少客源一年后就歇业了。”随着砂石场变景区,34岁的蔡万军瞅准了景区每天有几千游客的机会,重操旧业,仅旅游旺季纯收入就达到了3万多元。
“我是去年嫁到卓扎滩村的新媳妇,以前在无锡一家电器厂打工,现在决定在卓扎滩生态旅游景区干下去。”二十出头的石大莲说。她的选择源于:“城里人喜欢去环境好的地方游玩,现在这里环境美了又有娱乐设施,日后发展前景肯定差不了!”
追本溯源,卓扎滩的蜕变归功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取决于群众生态发展理念的转变。
“2017年8月,卓扎滩村挖了十年的砂石场被取缔。村集体唯一的经济来源被掐断,村里接近一半的劳动力闲置在家……。”面对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老路被堵,卓扎滩村党支部书记颜章东开始转变思想,在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路上谋求卓扎滩的未来。
“先从完善基础设施、美化村子环境入手。修复和硬化了道路后,对村里老旧房屋进行了修缮和墙体粉刷,完成了对村子及周边1.5万平方米荒地的绿化。”
村容村貌得到改观后,颜章东发动村民以入股的方式,先后总投资1400万元,用两年时间以原砂石场为中心,建成了占地15.4公顷的卓扎滩生态旅游景区。以前采砂所形成的大坑,变为拥有“网红桥”、水上浮桥等项目的水上娱乐区,砂石地被开发成了儿童游乐园。
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收益,到分享生态旅游所释放的红利,卓扎滩村每个人都是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
在砂石场干了十年机修的马世祥记忆里,卓扎滩环境的恶化是从十几年前开始的。“以前村里的河水还很清,洗菜、饮骡子都靠这条河。”“后来就是机器轰鸣,因为采砂一片片植被被破坏,眼看着河水一天天的变浑。但当时为了挣钱没有人在意这些。”
关闭砂石场一年后——2018年“十一”长假,卓扎滩生态旅游景区就接待了省内外游客16万人次。冬季举办冰雪节、宫灯展实现门票收入140多万元,最多的一天门票收入就达到了12万元之多。
颜章东算了一笔账:沙石场每年只给村里缴纳5000多元的土地租金,如今的生态旅游景区,收入是砂石场200多倍!并且景区的40多个保洁、售票、护林岗位,为全村60%上了年纪的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挣钱的机会。村民们每月有固定工资拿,从今年起还将开始分红。
卓扎滩村生态旅游景区的建成,让很多准备外出挣钱的人重新燃起了致富的希望。
“以前砂石场让村子环境变得脏乱差,加上村子位置并不处在交通要道,连个饭馆都经营不下去。”如今蔡万军在原来饭馆倒闭的地方重操旧业,还打出了有机食材的牌子。卓扎滩生态旅游景区日益增长的客流量让蔡万军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不打川菜、粤菜等菜系的牌子,主打的是绿色无污染的农家菜。先后推出了土猪宴、洋芋宴等互助特色品牌。”现在蔡万军在“农家院”使用的菜籽油等所有食材,绝大多数来自卓扎滩村及周边地区。在他看来:“既然是生态旅游景区的餐饮,就要秉持原生态的理念,用农民自己榨的菜籽油,用地地道道的农家菜树起口碑和品牌。”
对年轻一代而言,焕然一新的卓扎滩是他们“转战”的致富新战场。石大莲,这个嫁到卓扎滩村的新媳妇,放弃了在无锡每月5000多元收入的工作,打算长期在景区干下去,她有自己的规划:“一来在景区打工,可以了解游客的消费结构,二来可以拿工资攒钱,为日后自己开一家冰淇淋饮品店做准备。”石大莲瞄准的是来景区的消费主体——“85后”和“90后”。她说:“时尚和洋气的产品,在景区内必将受欢迎。”
砂石场卓扎滩已成为过去,生态旅游景区卓扎滩才代表着未来。什么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卓扎滩的群众现在最有发言权。
(编辑:李鹏臻)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