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推进旅游促“三交”
来源:中国民族报 张继焦 周子翔 发布日期:2025-05-2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今年5月19日是第15个“中国旅游日”,主题为“锦绣山河,美好旅程”。旅游具有流动性、体验性、大众性、互动性等特征,是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无论是畅游锦绣山河、探访名胜古迹,还是体验多彩民俗,旅游都为各民族相互了解、增进情感提供了良好平台。随着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各地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智慧旅游,祖国大地处处呈现出各民族你来我往、在旅游中共享美好生活的动人景象。

  旅游业兼具经济属性与社会功能,其发展需在市场化逻辑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一方面,旅游业通过吸纳就业、开发资源,带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过度商业化可能会导致传统文化失真,加深刻板印象。为此,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带动就业、增收富民、凝聚人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民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游客双向流动,促进旅游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各族群众。要将群众增收与价值传递相结合,既带动群众吃上“旅游饭”,拓宽增收渠道,又不断满足游客对“诗和远方”的向往,厚植家国情怀,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具有区域性特征,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集中展现以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充分挖掘各民族“一起走过”的历史经验、“一起生活”的现实经历、“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情感联系、文化共性、心灵共鸣。各地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胸怀“国之大者”,既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旅游,又跳出“一地一景”的局限,以当地群众广泛深入参与、游客深度融入体验、东西部市场主体深化合作为切入点,打造新型旅游发展业态,更好发挥旅游业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各族群众旅游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作用。

5月4日,游客在新疆吐鲁番市鄯善县吐峪沟景区欣赏民族歌舞表演。新华社记者 王菲摄

  旅游业是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要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在顶层设计上坚持“一盘棋”,在产业发展上坚持共建共享,在文化呈现上突出多元一体,在国际传播上讲好中华民族故事,让跨越山河的客流汇聚成交心融情的情感纽带。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持。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旅游促“三交”计划协调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总结推广等方面工作。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结对关系的纽带作用,细化具体举措。丰富营销方式,将中东部地区游客引流到民族地区,为民族地区群众出游提供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和便利条件。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促“三交”计划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通过社会筹资的形式引导各类基金加大支持力度。

  打造跨区域主题线路。依托京新、兰新、青藏等高铁及铁路干线,开发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理念的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例如,把“莫高窟—青海湖—喀纳斯”、黔桂山水画廊等区域串珠成链,通过线路互推、客源互送、利益共享机制,吸引更多游客到民族地区旅游。加强旅游统筹协作,鼓励民族地区群众到其他地区旅游。

  人工智能赋能旅游服务。促进数字经济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创新发展。建设智慧旅游景区,布设AI数字人讲解、客流监测、多语种标识系统,让游客获得“听得懂、学得到、带得走”的沉浸式体验,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效能与文化传播深度。有效利用大数据采集分析手段,提高旅游目的地客流预测、监测精准度,引导客流分区分段参观,改善参观体验。通过AI预警系统与无人机巡航,提升复杂地理环境巡逻能力、应急救援响应效率效能。

5月4日,游客在贵州省安顺市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陈熙摄

  开展青少年研学活动。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组织开展研学旅行等社会实践交流活动。例如,开行“研学专列”,推动“研学+”红色教育、非遗体验、科技启蒙,引导各族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和认识。推出“村BA”“村超”等研学线路,促进各族青少年跨区域和区域内双向交流活动在全国普遍开展,引导各族青少年相互理解尊重、相互包容欣赏、相互学习帮助。

  完善评价体系。深入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建立健全旅游市场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服务监测机制。增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指数”,充分发挥旅游市场服务标准、服务质量监测和评价、服务质量认证等对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基础性作用。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顺应“互联网+旅游”趋势,通过多语种短视频、虚拟导游和数字藏品等形式,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邀请各国青年深度体验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活动,在行走中真实、立体、全面地认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旅游业是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抓手。要高质量推进旅游促“三交”,让各族群众在行走中加深彼此情谊,在互动中增进认同和共鸣,在更有深度、更有广度、更有温度的交往交流交融中,更加自觉地意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56个民族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一致、不懈奋斗。

  (作者简介:张继焦,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子翔,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