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馕言文”出圈的启示与思考丨今日谈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李翠 发布日期:2025-03-3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近段时间以来,“馕言文”火爆出圈,系列图文、视频、相关话题讨论在网络平台上热度持续攀升。这种带新疆方言特色的普通话,以新疆特产“馕”为名,既体现地域特色,又充满亲切感,引发了网友玩梗、创作的热情,促进了新疆文化的传播和各民族交流互动。

  “馕言文”是人们认识、了解新疆的一扇新窗口。一句语气强烈的“唉—捧油(朋友)!”,是网友创作“馕言文”的标志性开场白。夸人聪明说“你的脑瓜子天山雪水一样透亮的呢”;表示支持说“你的后面我在呢”;劝阻酒驾说“车肚子里我在的时候,我肚子里酒不在”或“喝酒——车子——不开”……使用倒装的语序,加上独具新疆地域特色的幽默比喻,再配上抑扬顿挫的语调,成为创作“馕言文”的“标准公式”。“馕言文”中常用“天山”“塔里木河”“雄鹰”“骆驼”等比喻,让新疆的自然风物、人文风情在不知不觉中印入人们的脑海里。从历史上“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今天“网友纷纷学馕言”,古朴又时尚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一次次从一地一域走向全国,为更多人所喜爱、所追捧,成为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生动见证。

  “线上+线下”拓宽各民族“三交”新空间。正如去年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激发网友去新疆寻找“诗与远方”的热情,随着“馕言文”的爆火,“给我一个新疆朋友,我要学‘馕言文’”“去新疆检验‘馕言文’学习成果”也成为网络新潮流。抖音平台上,不少主播纷纷参与“馕言文挑战”,甚至吸引了台湾同胞的主动参与。近年来,在短视频和网络直播等传播方式的加持下,跟新疆有关的话题不断火爆、交流互动更加频繁。央视春晚喀什分会场直播、“何以中国 五星出东方”网络主题宣传、歌曲《苹果香》等广受关注,俞敏洪、蒙曼等名人说新疆深受喜爱,一批新疆博主成为网络知名博主,引发了持续的新疆旅游热潮。2024年,新疆全年接待游客3.02亿人次,“新疆是个好地方”持续位居全国省级文旅新媒体传播力排行榜前十,全网传播量近260亿次。“线上+线下”多渠道互动,大大拓宽了各民族全方位互嵌的实践路径,打开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阔空间。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宣传教育。“馕言文”走红,不禁让人想起一个比喻——“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石榴籽”的比喻,正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新疆考察期间听一位维吾尔族乡亲说起的。这句源自百姓生活的质朴语言,生动而深刻地阐释了我国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很快传遍大江南北、深入人心。“馕言文”爆火后,新疆当地群众特别是自媒体积极运用“馕言文”开展文化传播,公安、消防等部门发布“馕言文”视频开展反诈宣传、安全教育等,大大提升了宣传教育的趣味性和传播效果。这也启示我们,要因地制宜,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弘扬时代新风,传递社会正能量。

  在“馕言文”出圈的同时,我们也应警惕歪曲滥用“馕言文”以博取流量,防范网络用语的不当调侃,伤害民族感情。

  近年来,新疆大力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2024年全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提高至72.2%。在新疆,年轻一代大多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只有部分偏远地区的大龄人群说普通话时,会掺杂一些方言,或采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语法、句式等。我们要不断巩固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成果,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要因势利导发挥“馕言文”的积极作用,不断放大“互联网+民族团结”效应,在网络空间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让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