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青年科技人才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的人员占比达80%;北斗导航、探月探火等重大战略科技任务的许多项目团队,其平均年龄都在30岁左右;在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新兴产业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更是成为技术创新的中流砥柱。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青年科技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要推动青年科技人才“出彩”“出新”“出圈”,需全社会齐心协力、携手共进,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
提供舞台平台展台,让青年科技人才大胆“出彩”。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正确认识青年科技人才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在优化鼓励创新、激励新人的用人机制上下功夫,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让他们担任重要角色、承担关键任务。同时,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支持,让他们能勇闯科技“无人区”。此外,当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取得优异成绩时,应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不断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力,充分展现才华。
加强防错容错纠错,让青年科技人才勇于“出新”。青年科技人才思维活跃、观念新颖,没有过多陈旧观念和传统定式限制,这正是他们在创新方面的优势所在。鼓励他们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多为他们营造宽松、自由的创新环境,建立并优化包容试错的兜底机制,让他们卸下包袱,轻装上阵。通过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之举,为科技领域带来新潜力、新动力、新活力,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支持协同合作联动,让青年科技人才广泛“出圈”。青年科技人才的研究成果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造福社会,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价值。通过举办各类科技成果展示会、科普讲座等活动,让青年科技人才充分展示研究成果,提高公众对科技的认知度、关注度。同时,打造“产学研用”全过程的创新链条,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将高水平科技成果切实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成效。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