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族故事呈现西藏百年变迁——访第十三届“骏马奖”获奖作家、《在高原》作者尼玛潘多
来源:中国民族报 本报见习记者 魏妙 发布日期:2024-12-1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作家尼玛潘多 本人供图

 

  作家尼玛潘多的长篇小说《在高原》以散文化的笔法,讲述了汉、藏融合的茹玛家族扎西次仁(张天禄)、旦增(张联武)、朗杰多吉、白玛措吉四代人的故事,映照出西藏近百年的社会发展历程。小说用平实质朴且充满地域特色的语言,刻画了高原人民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同时细腻地描绘了女性自我成长的心路历程。

  《在高原》不仅艺术性地展现了历史长河中西藏各民族间的血脉相融,还生动展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代面貌,具有深厚的历史纵深感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近日,本报记者对尼玛潘多进行了专访。

  

“从历史长河中打捞出来的高原故事”

  问:您的小说《在高原》将一个普通家族的生活与百年中国变迁史中西藏的社会变化紧密结合,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客观的西藏故事。请谈谈这部小说的创作缘起和创作过程。

  答:《在高原》的“种子”萌生于2014年,当时我完成了一篇名为《针尖上的日子》的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白玛央金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塔金县工作,而她的父亲则希望她能去拉萨发展。后来父亲病逝,白玛央金放弃了家乡稳定的工作,前往拉萨寻求新的生活道路。

  白玛央金这一敢于挑战传统、勇于追求梦想的人物形象,一直在我的脑中挥之不去,也因此成为《在高原》中白玛措吉的原型。

  起初,我计划通过《在高原》这部作品展现西藏现代知识女性的生活与面临的挑战。然而,随着年龄的成长,我逐渐认识到,一个人的性格与命运,与其成长的家庭环境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于是,“时间”这一主题自然而然地成为贯穿全书的线索。

  最终,我以现代藏族知识女性白玛措吉的视角,追溯家族历史,展现了一段跨越世纪的家族传奇。白玛措吉的曾祖父张天禄是汉族人,20世纪初从雅安到东孜(小说中虚构的西藏城市),与藏族女子普尺结为夫妻并购置宅院。张天禄给宅院取名“茹玛大院”,给自己也取了个藏族名字扎西次仁。扎西次仁的儿子旦增继承家业,有着从商、加入马帮、成为合作社社员等经历。旦增的孩子朗杰多吉作为知识青年下乡插队,因擅长文艺活动而成了塔金的“文化红人”。他视大学毕业的女儿白玛措吉为骄傲,希望她留在拉萨发展,但白玛措吉却想回塔金。两代人之间既有就业选择的分歧,也有新旧观念的碰撞……

  这是一个从历史长河中打捞出来的高原故事。为了真实再现一个家族近百年的历史,让不同代际的人物形象鲜活立体,我不仅进行了详实的采访,还广泛研读了相关的文献材料,力求为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尤其在塑造朗杰多吉这一角色时,我特别访问了当年多位知识青年,并参考了诸如《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辑》等资料,希望能还原出一个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

  在采访过程中,我还注意到,许多人对自己先辈的记忆十分有限,甚至完全不了解。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在高原》不仅是一次文学创作,更是一种对过去生活的追忆与重建。尽管创作过程充满艰辛,但最终能够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点滴记录下来,我感到无比欣慰。

  

“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真情实感”

  问:小说不仅讲述了茹玛家族四代人的故事,更写出了雪域高原上各民族守望相助、携手向前的温情,您是如何做到在家族叙事中融入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动态历史的?

  答:对我来说,书写高原上民族团结的故事更像是记录而非创作,因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西藏由来已久,这些事实在高原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从历史大事件到寻常人家的生活,都能寻得鲜活生动的故事。茹玛家族的历史贯穿了整本书,这是一个普通而又特殊的家族——一个汉、藏融合的家庭,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茹玛家族的第一代扎西次仁有现实原型,第三代朗杰多吉当知青插队的生活是上一辈人的真实过往。我常听长辈们回忆往昔,往事并不如烟,祖辈的故事在追忆中依旧鲜活。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最动人的部分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爱和关怀。我在小说中还写到了白玛措吉大学期间和夏荷的友谊。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有很多这样的朋友,一起聚会聊天,从日常生活到精神世界。失意时可以倾诉,得意时可以分享。这些故事在当代西藏社会生活中十分常见,我希望通过书写西藏的现实及当地普通百姓的生活,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真情实感。

  问:这部长篇小说采用朴实淡然的方式来推进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语言平实温暖,这种写作风格是如何形成的?您对自己的这部小说满意吗?

  答:总体而言,我对《在高原》还是比较满意的。在广阔的文学领域中,描写百年历史的作品并不少见,但在西藏文学中,这类题材却相对稀缺。至少在这一点上,《在高原》不仅填补了西藏文学的一个空白,也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在结构上,我采用双线并叙的手法,通过时空交错的方式,将过去和现在的故事在某些节点上交汇,从而呈现出一种历史与现实的联结。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也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历史的厚重。

  在语言方面,我特别偏爱那些略带方言特点但又不会影响阅读的作品,一两句地道的方言就能将地方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我在小说中融入了许多西藏的民间谚语。这些谚语不仅生动鲜活,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说到谚语,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母亲。尽管她不识字,但她知道很多谚语,平时聊天时总是信手拈来。

  说到遗憾之处,我觉得如果能将扎西次仁和旦增的故事讲得更加饱满,会有一个不错的升华。

  

“文学创作给予我心理安宁和精神丰盈”

  问:作品获得“骏马奖”后,您有什么样的感受?

  答:文学创作给予我心理安宁和精神丰盈,让我心生感恩。它不是我的职业,而是我选择的一条精神之路。而今对我来说,不是文学需要我,而是我离不开文学。我时常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最初踏上文学之路时的那份初心,不能将获奖和出版作品当作最终目的,而应享受用文字创造一个崭新世界的奇妙过程。尽管获了奖,但我对自己的写作应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深知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不断思考如何克服这些短板。我希望今后通过更多优质的作品来体现“骏马奖”给予我的动力和激励。

  问:您一直致力于书写鲜活、当下的西藏,您的下一步作品还会与西藏紧密相关吗?

  答:当然。西藏是我的故乡,我热爱这里的一切,我的文学创作都是以这片高地为原点。海拔高是西藏的特点,这使她拥有极高辨识度的同时,也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但是,我深爱的却是这片高地升腾的烟火气息、豁达与乐观的生命气质。所以,我一直坚持对生命百态的本真书写,我期望自己的作品能有岩石般粗粝的质地、高原般旷达的精神气质。文学创作是我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与表达,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从拉萨南山公园拍摄的拉萨雪景。 新华社记者 姜帆摄

(编辑:吴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