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鄂尔多斯实践(二)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4-10-0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中轴线景观。新华社记者 连振摄

 

从鄂尔多斯历史看中华民族共同体

□ 宁夏大学教授、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首席专家 陈育宁

  过去几十年间,鄂尔多斯从内蒙古贫困落后的地区,发展成为全国领先、世界注目的地区。这样的变化,除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还需要探究深层次原因。毫无疑问,党的领导、政策指引、改革开放是根本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地区历史形成的各民族凝聚力和共同体意识。

  自古以来,鄂尔多斯地区就是众多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春秋战国时期,林胡及楼烦迁移至鄂尔多斯。在战国时代,匈奴主要活动区域就在河套及阴山一带。秦汉以后,鄂尔多斯地区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最早组成部分,设郡置县,持续开发。历朝历代将大量中原移民迁移到包括鄂尔多斯在内的边塞地区,屯垦戍边。与此同时,继匈奴之后,鲜卑、乌桓、羌、敕勒、突厥、党项、蒙古等民族不断进入这片地区。公元5世纪,匈奴的一支铁弗部,在鄂尔多斯南部建立了“十六国”之一的大夏国,也就是著名的赫连夏,都城统万城就在今乌审旗与靖边县交界处。之后,在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权统辖下,敕勒人驻牧鄂尔多斯地区。隋唐时期,一部分突厥部众被安置在鄂尔多斯地区。唐朝设置了被称为“胡州”的羁縻州管辖突厥部众。

  15世纪中叶,蒙古鄂尔多斯部进入河套地区驻牧,此后一直没有离开过。他们在这里发展畜牧业,继承蒙古族尊重自然生态的传统,世世代代呵护草原;保留蒙古族传统祭祀文化,传承至今,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明朝,他们积极同中原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清代以后,与走西口的中原移民和睦相处,互相帮助;清末,坚决反对沙俄支持分裂蒙古的阴谋,维护国家统一;抗战时期,抵制伪蒙疆“自治”,争取共产党支持,将成吉思汗陵迁移后方;支持和平解放伊克昭盟。蒙古鄂尔多斯部在这一地区为经济开发、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鄂尔多斯地区活动的各族人民都对开发鄂尔多斯作出了贡献。他们对鄂尔多斯地区的开发和治理,为实现“大一统”提供了一定的历史条件,使鄂尔多斯地区始终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秦汉时期开始,大批中原移民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耕工具带到了鄂尔多斯地区,在沿河河滩等地发展农耕业。游牧民族进入鄂尔多斯地区,充分利用这里良好的天然牧场条件,发展畜牧业。他们把鄂尔多斯作为重要牧业基地,畜产品成为与中原进行大宗交易的传统商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用了两年半时间,役使各族民众,由咸阳从南往北穿越鄂尔多斯高原,修起了一条通向九原郡治所(今包头市西)的直道,把京卫重地和边防重镇连结起来。公元413年,赫连勃勃役使各族民众,在鄂尔多斯南端营建规模宏伟、建筑精美、风格独特的都城统万。这座草原城市的遗址,记载了1600多年前鄂尔多斯地区各族劳动人民艰苦卓绝的创造。

  今天,我们看到的精美的匈奴青铜器、汉画像石、凤凰山汉代壁画、阿尔寨石窟、百眼井、西夏印章、宋代墓葬、蒙古族三大文献以及多种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印证着鄂尔多斯历史上活动过的各民族的创造和贡献。这些民族有大有小,在此活动的时间有长有短,但无论是哪个民族,都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可以说,鄂尔多斯地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开发鄂尔多斯的历史。

  考察多民族地区的历史,不仅要了解每个民族的创造和贡献,还要厘清民族关系,这是一个基本的着眼点。从鄂尔多斯地区历史可以看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有一种相互需要、产品交换的依赖关系,农耕经济成为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和生产生活体系的一部分,边疆地区的畜牧业经济也成为中原经济和社会生产生活体系的一部分,彼此不能缺少,从而连接成一个互相补充的社会经济整体。在某种意义上讲, 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在政治上的战与和,一般都是为了达到经济上的联系和依赖。这种经济上的联系和依赖,在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为一种内聚力、向心力,成为紧密联系各民族的纽带。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日益巩固。上世纪60年代初,内蒙古呼和浩特、鄂尔多斯等地接纳了来自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的3000多名孤儿,蒙古族同胞像养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抚养这些“祖国的孩子”,用大爱谱写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1968年,鄂尔多斯的鄂托克旗、乌审旗接纳了1000多名江苏知青。对于这些青年来说,草原是家,也是学校。他们长大了、历练了、成熟了,许多人又回到南方建设家乡。

  从历史到现实,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就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过程。这个特点,在鄂尔多斯是非常突出和鲜明的。今天的鄂尔多斯,不仅有令人惊叹的一系列发展数据、日新月异的变化、暖城的形象、绿色的环境,更有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鲜明风格,充满活力、民心凝聚的浓郁氛围,扑面而来的自信心、自豪感。

  这一切,来自历史的传统,来自文化的力量,来自在党的领导下各民族激发出的蕴藏于精神世界的情感共鸣、价值共识。今天,鄂尔多斯各族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经验,更是走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坚持主线思维,落实主线工作

□ 内蒙古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何生海 吉林师范大学副教授 王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坚持主线思维,落实主线工作,要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统一、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统一。

  一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一方面,要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价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党的民族工作宝贵经验的总结,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民族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在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时期,民族工作的重点任务是消除民族压迫和歧视、实现民族平等,强调的是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在中华民族富起来的时期,民族工作的重点任务是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改变封闭落后的面貌,强调的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中华民族强起来的今天,民族工作必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加强民族团结,最大限度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积极应对。中华民族大团结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国际形势波诡云谲,民族主义思潮涌动,境外反华势力频频利用民族议题挑起事端。在国内,一些危害民族团结的论调、影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依然存在。我们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力量,巩固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另一方面,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导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实践路径。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把是否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考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这不仅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历史传统的准确把握,也是对中华民族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为进一步做好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指导原则。

  二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处理好整体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的大事,涉及各方面,既有整体性安排,也有局部性工作,既有“等不得”的紧迫性工作,也有“急不得”的长期性工作,要统筹布局、慎重稳进。

  处理好协同和分工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涉及各项制度设计和职能转化,关联性和互动性很强,既要协调联动,又要避免重复。要优化机构设置,加强党政军群各方面配合联动,明确各自的职能职责,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提升总体效应。

  三是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统一。

  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我国自古有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中华民族素来有修齐治平、兴亡有责、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的家国情怀。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我国深厚的家文化,包括家规、家教、家风等,共同规范着个体行为,内化为恪守法度、尽忠行孝的价值准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蕴含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不竭资源。

  另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现代性的实践。这一原创性重大论断本身就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对历史传统的简单继承,而是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经验的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要紧扣主线,推进理论研究,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共同价值,弘扬中华文化。不断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目标、实施手段、绩效评估、经验总结、未来部署等,利用现代技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

  四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统一。

  做服务主线的主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正确认识这种主体地位,自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成自我修养的一部分,作为主体站好岗,落实好主体责任。

  做服务主线的客体。个体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的客体。作为客体,社会中的人常常受到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的濡染从而形成社会人格,并从英雄人物的事迹获得共鸣和激励。因此,个体不仅是自我行为的主体,又是不断受他人他事影响、激励的客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伟大精神,是教育人、感化人、熏陶人、培养人的不竭资源,是促进个体提升道德修养、超越自我的精神之钙。要促进个体在道德生产中相互影响,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群体思维,实现自我价值。

 

“六维一体”推进示范建设

□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 奇海林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全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建设,从主题主线、努力方向、顶层设计、重点格局、主要载体、落实体系“六维一体”发力,探索形成了新的经验。

  聚焦主线推进各项工作。鄂尔多斯市扎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交办内蒙古的“两件大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全过程,不断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纳入各级党委(党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察、实绩考核和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内容,纳入政府工作和部门业务、基层组织重点工作,真正做到有领导、有人抓、有事做、有考核、有成效。

  推动高质量发展。鄂尔多斯市入选首批国家碳达峰试点,获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市,全球最大绿氢耦合煤制烯烃项目开工建设,首个万吨级新能源制氢项目产出“绿氢”,智能风机、单晶硅片等一批新产品实现“零”的突破,新能源投资热度集聚指数排名全国第二,进入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擘画能源、现代煤化工、新能源装备制造、羊绒四个世界级产业“实景图”,打造粮食、羊绒、肉羊、肉牛、奶业五个百亿级产业,转型发展动力十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更加坚实。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鄂尔多斯市在宣传教育、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方面下足“绣花”功夫,坚持理念教育为先、具体行动为要,以实景实物为用、实事实效为本,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健全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教育全过程。打造《石榴红了》《鄂尔多斯青铜器》等以民族团结、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文旅演艺品牌。举办《黄河从草原上流过——鄂尔多斯历史文化陈列》等展览,打造生态、红色、乡村、城市、工业、非遗、黄河“几字弯”等七大类主题精品旅游线路,深挖文化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等文化惠民活动,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更加鲜活、更接地气,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参与度、认知度、融入度、认同度。

  以创建为抓手形成工作合力。2024年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确保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复创成功。市委、市政府强化政治引领,紧扣内蒙古“七个作模范”任务,形成“六维一体”布局,强化制度建设,加大保障力度,抓好工作落实。主要做法包括:出台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形成“一点一特色、一线一主题、一行一标杆、一地一品牌”创建格局;制定“石榴籽”工程命名办法,选树石榴籽家庭、企业、学校、嘎查等一批典型;健全宣传教育体系,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平台1500多个、宣讲队伍1800多支;加强理论研究,建立研究机构,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鄂尔多斯实践研究”“南京知青在草原”等课题;精心实施“三项计划”,开展“结对子”“手拉手”等活动,与重庆、四川成都市、吉林延边州共建创建联盟,与多地联合开展“黄河两岸是我家”等联程旅游活动;形成“多多评”智能基层治理等典型经验做法,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创新智慧教育平台,建立集指挥调度、宣传教育、资源共享、成果展示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石榴籽”平台等。

  实施好六大工程。一是主题宣讲工程,组建“党校教师骨干+专业宣讲团”“机关党组织+中心组+干部”等七支队伍,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宣讲活动。二是“石榴籽+”工程,聚焦全面交往交流交融,在全市各行业、各领域培育一批“石榴籽+”项目,打造“石榴籽”品牌。三是共有精神家园工程,聚焦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四是共建共享现代化工程,把加快高质量发展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紧密结合起来,落实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城市民族工作、实施健康鄂尔多斯行动等任务。五是依法治理工程,加大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增强法治意识,提高防范化解风险隐患能力。六是民族团结进步建设工程,优化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10+6+N”体系,建强10个主阵地、主窗口,抓实6项活动载体,拓展重点行业和服务领域。

  (9月13日,由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国家民委“道中华”文宣平台、中国民族报社共同主办,鄂尔多斯市民委承办的“民族融合家园 历史文化暖城”鄂尔多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召开。以上文章为活动发言摘登。)

(编辑:王琪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