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千载风华 看服章之美——“五彩锦簇”中华服饰文化展走笔
来源:中国民族报 本报记者 文静 实习生 卢岚 发布日期:2024-07-1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我国自古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的美誉,数千年的服饰史折射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勾勒出中华民族连绵不绝的生活画卷。中华服饰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日前,“五彩锦簇”——中华服饰文化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出。展览汇聚了228件(套)款式纷繁、材质多样、色彩绚丽的服装服饰,通过民族服饰、服饰保护、服饰复原、服饰创新四个单元,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环境中的中华服饰形态,为观众呈现一场中华服饰的视觉盛宴。

“锦绣华彰”服饰复原展厅一瞥。

  美美与共:

  民族服饰熠熠生辉

  维吾尔族艾德莱斯袷袢色泽绚丽、藏族金花锦豹皮镶边男袍厚实庄重、苗族拼布剪花蜡染百褶裙立体精美……步入“多元一体”民族服饰展厅,仿佛穿越时光的历史长廊。精妙绝伦、熠熠生辉的各民族服饰,共叙中华服饰文化多元一体、美美与共的璀璨篇章。

  直领右衽短上衣、前系围裙、下配百褶裙,一套布依族女装形如展开的折扇,吸引人驻足观看。我国百褶裙服饰文化历史悠久,早在隋唐时期已有百褶裙裙式的记载,彝、苗、侗、瑶、哈尼等多个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百褶裙服饰。

  这条布依族百褶裙腰部既有蓝白相间的常见蜡染,又有深浅两种蓝色的复色蜡染。裙摆部分则将织锦、拼布、蜡染工艺相结合,丝线经纬相互交错,交织形成独特的花色图案,典雅、细腻、立体感融于一体。在贵州省普定县,每逢婚礼或重要节日,布依族女子都会身着传统服饰,既美观大方又富有精妙巧思。

元代龙凤纹织金锦辫线袍。

  基诺族树皮衣、赫哲族鱼皮裤、纳西族火草布长衫以其独特的材质,令参观者啧啧称奇。古籍文献记载,我国北方先民“衣鱼食鸥”,南方先民“取木皮以蔽体”。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生产方式中,各族人民逐渐摸索出适应当地生活的制衣方式和穿衣方式。如今,这些传统服饰被称为“服装的活化石”,共同讲述着各族先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拼布,起源于“惜物节用”的朴素造物观,后来逐渐发展出对拼布图案的审美要求。展区内的一套壮族女装,黑色上衣辅以纹样精美的刺绣、拼布艺术,14块浅黄色棉布拼缝成裙摆,连续的稻作田畴纹样装饰裙边,质朴而不失优雅。“这件黑色为主的服饰还原了壮族传统服饰的样貌。”一位壮族观众表示。

观众在“多元一体”民族服饰单元参观。

  蒙古族蓝锦缎羔皮里男袍、柯尔克孜族绣花女袍、藏族银腰饰……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服饰与审美文化不断交融,织绣印染等工艺不断革新,共同构筑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服饰文化。丰富的展品涉及缂丝织造技艺、枫香染制作技艺、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等数十项非遗技艺与传统工艺,其制作步骤通过图解方式呈现,让观众进一步了解服饰背后的工艺之美、自然之美。

  妙手回春:

  锦绣霓裳重焕生机

  衣领缺失,左袖残缺,下摆脱线,系带残破;里衬大面积残缺,仅在腰部及左袖有少量残留;通身多处污渍、磨损及晕色……有着大量残缺的“元代龙凤纹织金锦辫线袍”如何重焕生机?遗失在时间洪流中的衣冠如何能重新呈现在观众眼前?……展览用“衣冠流传”服饰保护、“锦绣华彰”服饰复原两个单元回答了这些问题。前者展示了通过传统与科技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保护性修复的古代服饰,包括汉代云气吉语纹锦,北魏素绢裤,唐代团窠对鸟纹锦,元代织金锦、罟罟冠罩、辫线袍等;后者通过严谨的历史考证与科学的复原方法,向观众展示从秦汉到明代各个历史时期代表性服饰的经典形态与精美细节。

布依族女套装。

  龙头有须飞绕于后,双目圆睁,张嘴吐舌,爪牙锋利;龙身苍劲有力,表现出奋力腾空、蓄势待发之势——经修复后的“元代龙凤纹织金锦辫线袍”,采用中原地区典型的交领右祍、窄袖设计,腰部钉缝细密辫线,较紧束,下摆处则较宽大且后摆有开衩。这样既满足了游牧民族骑射活动的需求,又借鉴了中原地区的服饰特点。

  “‘元代龙凤纹织金锦辫线袍’在修复前破损严重,我们遵照纺织品文物修复‘最小干预’和‘可逆性’等原则,在完成文物前期信息采集、科技检测、病害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以传统修复与科技保护相结合的方式,终于使其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该展览执行策展人、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胡小妹说。

  大衫和霞帔为主体,身穿正红大袖衫,下裳为褶裙,一袭孔雀霞帔由肩部垂落,用珍珠加以点缀……静立在“锦绣华彰”展厅中的一套红色婚服引得参观者连连赞叹。这是北京服装学院梁燕团队对明代女子婚服的艺术再现,面料及尺寸参考明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的大衫、霞帔和妆金团凤纹补鞠衣,下裳马面裙设计参考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馆馆藏的“葱绿地织金妆花纱蟒裙”。

  每一件展品都是艺术与工艺的独特结合,每一处展陈都深藏着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古代服饰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当时的文化、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地理环境等重要历史信息。通过研究古代服饰并进行科学复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时期的日常生活、社会风貌与审美趋向,进而增进对历史的理解和尊重。”胡小妹说。

  继古开今:

  现代与传统双向奔赴

  当下,融合传统和时尚的马面裙成为很多人的“心头好”,新式汉服逐渐融入日常穿搭,越来越多传统服饰元素出现在年轻人的穿着中……人们通过服饰这一文化符号表达自己的文化认同,实现当代与传统的“双向奔赴”。“继古开今”服饰创新单元,亦反映了中华服饰生动活泼、勇于创新的当下景观。

  楚艳团队的“觉色敦煌”植物染套装,以现代、简约的时尚设计手法重新诠释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唐代服饰美学;韩欣然设计的“黑金幻影”首饰,通过乌铜走银工艺打造黑白分明的装饰效果,造型古朴别致,纹饰丰富多样,端庄大气、古色古香;设计师谢天晓通过折叠、湿塑、剪切等方式,使平面的苎麻立体起来,创作出“瑶姬”大漆塑形苎麻首饰……这些创新服饰以传统技艺为底色,匠心别具地融入现代元素,立足新时代,彰显中华美。

  刘畅团队的“雅戏”明代早期女装设计,再现明朝“两截穿衣”的流行搭配:上衣是团领对襟衫,以道教星宿吉纹为胸背服章,寓意“吉人天相”;下裙是延续明制审美格调的马面裙,参考传世文物经典色纹,增加“凤穿牡丹”织金纹样设计。服装整体以“借古呈今”“古今交融”的方式展现华服之美。

藏族珊瑚背牌。 (本文配图由文静拍摄)

  “设计师们从传统纹样和传统工艺取材制作而成的新式服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印记,让人眼前一亮,我们很愿意尝试这样的‘新中式’服装。”一位邹姓观众为此点赞道。

  胡小妹介绍,“继古开今”服饰创新单元展示了北京服装学院师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思维,共有70名师生参与其中。“作品的创新设计灵感从不同朝代、不同民族的服饰纹样与传统技艺中获取,还结合了乌铜走银、蜀绣、粤绣等非遗技艺进行创作。这种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不仅展示了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更凸显了他们对设计创新的勇气与追求。”她说。

  “黼黼之美,在于杼轴。”古往今来,从舆服制度的华丽章纹,到民间衣饰的缤纷多姿,无不反映着各族群众的智慧匠心和卓绝技艺。始于衣冠,达于博远。徜徉在2600平方米的展厅,参观者置身一个异彩纷呈的中华服饰世界,欣赏传统与当下、艺术与科学交融下的服饰创新之作。

  据悉,“五彩锦簇”——中华服饰文化展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北京服装学院主办,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承办,展期至9月8日。

(编辑:吴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