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的冕宁县,生活着汉、彝、藏、回等20多个民族。在冕宁县的群山之中,一个海拔2280米的海子远近闻名——彝海。6月,记者来到冕宁县彝海湖畔,寻觅近90年前的一段民族团结佳话。
1935年5月,红军在长征途中,来到凉山彝族地区,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受到彝族人民的尊敬和拥戴。在彝海,红军北上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与彝族果基家支首领果基约达(小叶丹)按彝族习俗歃血为盟。红军授予小叶丹“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旗帜。在小叶丹的帮助下,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地区,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2005年,为纪念彝海结盟70周年,冕宁县在彝海边修建了彝海结盟纪念馆,自此访客络绎不绝。
纪念馆古朴庄重。沿着步道往上走,广场上立着彝海结盟纪念碑。这座气势宏伟的群雕纪念碑,主角是刘伯承、聂荣臻、小叶丹和沙马尔各。雕塑基座高3.5米,人像高5米,基座宽2.2米,寓意彝海结盟时间为1935年5月22日。
关于彝海结盟的重要意义,纪念碑是这样描述的:“彝海结盟是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胜利,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
纪念碑旁,有一片绿色的草地,草坪上3块灰色的石头便是结盟石。讲解员祝文娟说,当年刘伯承、小叶丹等人正是坐在这几块石头上谈话,“这块高一点的是刘伯承坐的,小叶丹坐这一块。”她指着石头说。
纪念馆中展示的一面“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红军旗(复制品),讲述着一段艰难的岁月。
当年彝海结盟之后,红军继续长征,国民党强逼果基家交出红军授予的旗帜。小叶丹宁肯倾家荡产,交出1.2万两白银和120头羊,也不愿交出红军旗,并叮嘱妻子倮伍伍加嫫保护好红军旗。1942年,小叶丹死于一次伏击。之后的岁月里,倮伍伍加嫫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保存旗帜——她把红军旗缝进自己百褶裙的夹层里。一直到1950年,解放军解放冕宁,倮伍伍加嫫才取出贴身的红军旗,献给驻冕宁的解放军。
“在那个年代,小叶丹夫人能够把红军旗保存下来,非常机智和勇敢。我作为一名彝族女性,每次讲述这一段历史时,都感到非常自豪。”祝文娟动情地说,纪念馆每年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来这里的各族同胞很多,全国各地的都有。”
多年的讲解员生涯里,祝文娟有太多感人记忆。她曾见到一位行动不便的老奶奶,由家人抱着登上台阶前往纪念馆,听到老红军的故事时老泪纵横。还有一个小男孩,由父亲带着多次前来,只为“不忘历史”。
“彝海结盟是民族团结的佳话,需要我们世世代代讲述下去。”祝文娟笃定地说。
“彝海结盟对于我们冕宁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冕宁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民宗局局长朱丛虎说,彝海结盟纪念馆如今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这里作为我们的红色基地,是民族团结的见证,也激励着冕宁县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奔向美好生活。”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