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苏创新载体,深入开展文化润疆——最是文化润人心丨滋养·民族团结根脉
来源:中国民族报 郑涵月 发布日期:2024-05-2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5月的新疆阿克苏地区,春和景明,万物生长。在这里,国学课程丰富各族青少年精神世界,基层文化阵地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古城遗址诉说着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

  阿克苏地区地处新疆中部,历史上是西域古国龟兹所在地,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交流往来、互学互鉴,共同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滋养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近年来,阿克苏地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统领,创新“润”的载体,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在凝心聚力上下功夫,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化,滋润心田

  踏步翻身、云手亮相、唱腔韵味十足……在新和县丽水小学的京剧社团活动课程上,教师闫慧琴正在指导孩子们学习戏曲的步法、手势和唱腔。

  新和县丽水小学书法社团活动课上,学生在学习写毛笔字。

  五年级学生穆妮赛·亚克甫今年3月加入京剧社,为了唱好一句唱词,她常常苦练多日。“加入京剧社后,我了解了京剧的历史文化、经典唱段,现在正在学习表演技巧,期待以后有登台表演的机会。”她说。

  “亲身体验远比语言上的教育深刻许多,能够更好地激发孩子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新和县丽水小学党支部书记王玉鸿介绍,学校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年龄特点,组建了陶艺、篆刻、书法、剪纸等多个社团,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新时代青少年尚礼自信的文化品格。

  在阿克苏各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蔚然成风。阿克苏打造12所戏曲培育学校,建成中小学书法教室126个,培育阿克苏市七小灵动空竹社团、阿瓦提县英艾日克镇中学安塞腰鼓等80所特色示范校和精品社团,举办“品中华诗韵·做强国一代”第二届浙阿青少年中华诗词大赛巅峰赛。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创排的情景剧《苹果红了》,获2022年中国艺术职业教育美育优秀精品项目奖……

  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也在景区景点、古城遗址常态化举办。

  夜幕降临,位于沙雅县县城西南25公里的它乾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内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游客们在阵阵浑厚的战鼓和长号乐声中,共同“迎接”即将赴任的“班超”。

  这是情景式、沉浸式、行进式演出《印鉴西域 丝路华彰》现场,精美的背景、绚丽的舞台灯光配合百余名古装扮相演员的表演,生动再现东汉爱国将领班超出使西域、戍守边陲、保家卫国、安边修睦的历史,以及古龟兹它乾城官方及民间的生活形态。

  “今年‘五一’小长假以来,我们接待各地游客3万余人次,游客通过观看沉浸式演出和参观新疆印章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感受中华文化厚重的历史底蕴。”它乾城文化旅游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中兵说。

  除它乾城文化创意产业园之外,阿克苏地(市)国学书院、乌什县别迭里烽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馆)等30余个体现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工程,正成为热门“打卡地”。

  文化惠民,美美与共

  “爬雪山、过草地,红军克服严重给养不足和极其险恶的自然环境,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位于拜城县米吉克乡团结村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讲解员穆娜瓦尔·加马力正在为前来参观的村民讲解党史。

  “以前大家生活都比较困难,照明只能依靠煤油灯,现在不一样了,家家户户通了电,家里电器越来越齐全,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村民古丽扎娜提·司马义有感而发,她多次带孩子来到这里学习参观,了解红色革命历史,学习红军节约粮食、艰苦奋斗的精神。

  团结村是汉、维吾尔、回等多民族共居的村落,村口三棵白杨树根部紧紧相连,象征着民族团结友爱,“团结村”因此得名。去年7月,团结村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不仅设置了党史馆,还有便民服务站、村史馆、国学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丰富群众精神世界、方便群众生活的重要阵地。

  “我们希望把团结友爱的精神传承下去,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联通拜城县分公司驻团结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地力夏提·吾不力说。

  在阿克苏地区,目前已建成1332个村(社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基层文化阵地,76个村文化大院,图书馆、文化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城市书房、农家书屋等遍地开花,成为群众业余休闲、学习充电的好去处。

  走进沙雅县英买力镇“雁鸣刀坊”,十余位工匠正在伊明·芒力克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制作沙雅小刀。“从选材到锻打、淬火、打磨、抛光等,小刀制作需要经过20多道复杂的工序。”伊明·芒力克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维吾尔族传统小刀制作工艺”的第五代传承人,已经从事小刀制作30多年了。

  在新和县塔什艾日克镇阿恰墩村村民玉素甫·吾斯曼家中,村民们表演新和赛乃姆。新和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歌舞艺术赛乃姆的一种,被列入自治区级非遗名录。

  英买力镇党委副书记、宣传委员侯树刚介绍,沙雅小刀制作技艺的早期传承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产量不高、质量不一,经济效益较低。近年来,英买力镇成立小刀合作社,建成“雁鸣刀坊”,将沙雅小刀生产销售模式系统化、专业化。目前,英买力镇共有300名小刀工匠,“雁鸣刀坊”有社员38人,2023年生产小刀15万把,产值达900万元。

  沙雅小刀刀身大都在8至9厘米,最小的仅有3厘米左右。小刀虽小,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早在宋真宗时期,龟兹遣使李延福等进贡,其中特制的小刀贡品为皇帝珍爱。如今,一把把精美小刀广销祖国各地,促进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赋能了乡村振兴。

  语言相通,情谊相通

  5月正是拜城县米吉克乡亚曼苏村农忙的季节。白天,村民们忙着播种棉花,给核桃树修剪枝条、除虫等农活,晚上闲下来,大家会结伴来到夜校,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大家跟我一起念:我叫买买提,今年40岁,我们家有20亩地,10亩核桃地,10亩玉米地……”教师热合买提·阿里木一边带领学员朗读自我介绍,一边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这个方法是热合买提·阿里木向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库尔班·尼亚孜学习的。“前不久库尔班·尼亚孜给我们进行了一次培训,教我们通过寓教于乐的方法,以情景模拟、场景互动等形式,培养学员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热合买提·阿里木是一名驻村干部,兼职担任夜校教师,已结对帮学多名学员。

  米吉克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朱效府介绍,亚曼苏村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村里的生态乐园吸引不少游客,乡村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但前些年一些村民与游客交流时,因语言不通带来很多不便。

  今年43岁的村民阿西热木·土热克,5年前下决心要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从刚开始只会说“你好”、只会“画”自己的名字,到现在已经能够用普通话流利地交流,阿西热木·土热克的学习效果“肉眼可见”。

  “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之后,我到旅游公司打工,和游客交流毫无障碍。我家种了核桃、甜菜等农作物,在销售农产品时沟通效率也大大提高,收入增加了不少。”阿西热木·土热克说,通过学习语言,她结交了更多朋友,农忙时节会互相帮助。

  语言文字是沟通交流的“连心桥”。阿克苏利用农牧民夜校、“今冬明春”大培训、“小手拉大手”亲子活动,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培训22.9万余场次;开发“语润浙疆农牧民普通话1000句”小程序;开展“技能+国通语”培训7.59万余人次、农民“素质+技能”培训9700余人;扎实开展推普宣传周活动,大力培育乡村语言文化宣传骨干,评选“推普达人”,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润心。阿克苏正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持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