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接轨 促文化繁荣——民族体育盛会观察
来源:新华社 王明玉 发布日期:2024-04-0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展民族体育风采,促民族文化交融。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于今年11月在海南三亚举行。在近日举办的座谈会上,各地代表围绕“更好发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用 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交流探讨。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着各民族共同参与、共同传承、共同发展的精神内涵,是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载体。

  

  2019年9月8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新华社记者胡超 摄

  抢花炮反映了西南地区侗族、壮族等民族喜庆丰收之情,高脚竞速体现了土家族、苗族等民族的生活智慧,搏克展现了蒙古族敢于挑战的品质,龙舟、武术则诠释了各民族共同传承的中华体育精神……

  “这些项目来源于各民族生产生活和节庆活动,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青海省民宗委副主任德措说,各民族运动员在交流中深化了解、增进认同,不断丰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内涵。

  作为我国最早举办的全国性综合运动会,从1953年第一届至今,参赛人数从汉族、蒙古族、回族等13个民族近400人到56个民族近万人,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分别从5个和3个增加到18个和160多个,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始终是各民族运动员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见证和推动了中华民族大团结,也成为中华文化绽放光彩的舞台。

  在本届运动会上,仅民族式摔跤,就包括蒙古族式、维吾尔族式、彝族式等6个跤种,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展示;民族健身操短短几分钟,就融合了20多个民族的舞蹈以及国粹京剧的文化元素……

  “各民族文化的大汇聚、大展示,将让人们切身感受到中华文化多姿多彩。”河南省民宗委副主任郭瑞疆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被誉为民族文化“活化石”的民族传统体育得到重视和保护,全国陆续挖掘整理的上千个传统体育项目中,有700多个来自少数民族。

  珍珠球本已失传,经过大批学者发掘整理和规则制定,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亮相并成为正式比赛项目,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过定期举办运动会,一个又一个“濒危”民族文化遗存重焕生机,越来越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出深山、走出雨林、走出草原,走向世界。

  

  2019年9月9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龙舟比赛。新华社记者李安 摄

  与此同时,各地深入挖掘本地区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让更多项目得到关注和保护,并通过运动会传承下来。

  在云南,实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扶持了陀螺、射弩、秋千等30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项目;

  在山东,命名22个省级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把基地建设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保护的重要载体;

  在新疆,围绕本届运动会表演项目达瓦孜,建立学校、艺术培训中心和文化博览园,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保护、传承、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是守护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本届运动会筹委会副秘书长符秀容说。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传承中创新,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各族群众实际需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据介绍,传统花炮对场地、人数均没有限制,从第二届运动会上作为表演项目展示到第三届被列为竞赛项目,花炮比赛的规则不断完善,对场地、器材、人数等有了明确规定,实现了在更高平台、更广范围地普及推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一直在创新发展。”运动会筹办工作组有关负责人说,本届运动会前,还将整合各地文化体育资源,推出“同心畅享”系列文化活动,打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品牌,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

  

  2024年3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宣传牌。(国家民委供图)

  甘肃创新“民族团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互融互促模式,加强文体旅融合发展;广西打造“广西三月三·民族体育炫”赛事品牌,利用传统节庆吸引全民参与;江苏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古籍的挖掘、整理、翻译和出版,深挖文化内涵,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时代接轨,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国家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立足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深入发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时代价值,在共有精神家园中书写“民族团结的盛会 群众体育的盛会”新篇章。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