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讲到,“在明代,基督教耶稣会、方济各会、多明我会、奥古斯丁会等先后进入中国。利玛窦等耶稣会士采取附儒、合儒路线,尽力使天主教礼仪适应中国社会,寻找基督教与儒家的契合点。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也翻译了相当数量的西方著述,涵盖哲学、神学、医学、农学、物理、天文、数学等各个领域,这标志着西学进入汉语世界,为中国思想增添了新元素,开启了有别于传统知识的新取向。”本篇将从“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利玛窦出发,以其与李之藻合绘的《坤舆万国全图》为窗口,探究地图背后的中西文化交流互鉴。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制图传统的国度。中国古代进行了大量的舆图编绘实践,产生了许多重要成果。既有全国性总图《禹迹图》《广舆图》,也有地方性地图。明清之际,有这样一幅地图,它采用当时先进的制图方法,同时充分结合中国国情,这就是中国士大夫李之藻与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
利玛窦:沟通中西文化
明清之际,相当多的传教士来到中国。16世纪晚期,耶稣会由海路到达中国,《坤舆万国全图》的作者利玛窦就是其中一员。
利玛窦在中国28年,研习中国儒学,与明朝官员和士大夫交往,先后撰写或翻译西方天文、数学、地理、语言、美术、音乐等方面的著述,为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利玛窦还积极翻译中国典籍,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
▲曲阜市孔子博物馆第四展厅雕塑《“西儒”利玛窦》(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郑和下西洋承载着明代中华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与海外诸民族交往交流,衔接了明代中国与世界市场,为隆庆开关后海外贸易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值得称道的是,郑和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但每到一处都是通过自由买卖的方式平等交换。利玛窦感叹:“在一个几乎可以说其疆域广阔无边、人口不计其数、物产多种多样且极其丰富的王国里,尽管他们拥有装备精良、可轻而易举地征服邻近国家的陆军和海军,但不论国王还是他的人民,竟然都从未想到去进行一场侵略战争……在这方面,他们截然不同于欧洲人;欧洲人常常对自己的政府不满,垂涎其他人所享有的东西。” 利玛窦对中国了解颇深,在中国传道的28年间,他逐渐了解了中国人、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并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这些判断和评价深刻透彻,以致对数百年后的当今世界仍有一定的启发。
利玛窦对中国的深入理解也有助于其编纂地图。在与李之藻合作之前,利玛窦就已经在中国绘制了多种世界地图,包括《山海舆地全图》《大瀛全图》等。利玛窦将这些地图展示给士大夫,在士大夫阶层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和关系,为《坤舆万国全图》的制作和传播建立了较好的基础。
一幅让中国重新认识世界的地图
我们今天看到的《坤舆万国全图》是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由明宫廷摹绘的彩绘本。万历皇帝颇喜欢这幅地图,命令宫廷画师描摹并送给皇亲国戚。此版宫廷摹绘本现仅存一份,收藏于南京博物院,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
所谓“坤舆”,泛指整个大地;“万国”,指的是“天下”“各国”,与“万邦”含义相同。这幅地图涵盖五大洲、四大洋以及赤道、昼长线、昼短线、极圏、南北极等地理信息,超越了以往中国舆图所绘制的地理范围,在当时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地图。
▲《坤舆万国全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般认为,《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从技术上讲,它具备了高超的地图投影知识和技巧。由于有中国士大夫参与,这幅地图的设计在参考当时西方世界地图的基础上,为迎合国人的观念,改变了将欧洲置于地图中央的通行格局,而将亚洲东部放置于世界地图的中央。图中的地理信息丰富,在古代没有航拍和卫星定位的情况下,基本反映了当时世界地理的实际情况,可谓是一个奇迹。
《坤舆万国全图》主图为椭圆形的世界地图,包含内容丰富。地图用多种颜色描绘而成,南北美洲用粉红色,亚洲呈现淡淡的土黄色,欧洲和非洲近似于白色,山脉以写景法描绘,用淡绿色勾勒,河流以双曲线绘写,海洋用深绿色并画出水波纹;五大洲的名称是红色字体,国名和地名都用墨笔书写,以字体大小作为区别,整幅地图和谐而又富有层次感,颜色淡雅,视觉舒适。地图上标有的五大洲中,包括当时刚被发现的南极洲,说明图的内容是很新的。彼时尚未被发现的澳大利亚则未出现在图中。总体来看,这幅地图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地图已经比较接近了。
▲南京博物院藏《坤舆万国全图》局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的四个角有天文图和地理图,右上角画有《九重天图》,右下角为《天地仪图》,左上角是《赤道北地半球图》和《日月食图》,左下角曾有《赤道南地半球图》和《中气图》,这些辅助小图包含了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开拓了当时国人的眼界。虽然这些知识在今天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常识,但在明代可谓耳目一新。例如,这幅地图所表现的地球是一个圆球,某种程度上冲击了中国传统上“天圆地方”的天地观。
▲南京博物院藏《坤舆万国全图》局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该图对于中国地理的描绘是极为详尽的,李之藻增补了大量关于中国的地理信息,超出对其他国家的描绘。地图中对于中国省份、重要城市都有详细标注,还描绘了如黄河、长江等中国主要的山川河流,并详细表现了其发源地、流经的省份。此图所示大明疆域之辽阔,反映的亦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到明朝时所取得的成就。此外,图中介绍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自然资源、宗教信仰等。比如,南美洲国家伯西尔(即巴西):“伯西尔,此言苏木。此国人不作房屋,开地为穴以居,好食人肉,但食男不食女,以鸟毛织衣。”这幅地图还保留了母本的全部序跋,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南京博物院藏《坤舆万国全图》局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由地图开启的士大夫“西学之旅”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之风的兴起,并非全赖于西方学术思想的传输,也需国人有向西方学习的想法,《坤舆万国全图》的另一位作者李之藻就是向西方学习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李之藻是杭州仁和县人,生于1565年,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考中进士,授职南京工部外郎。三年后,利玛窦获准在北京居住,李之藻携朋友慕名前往拜访,看到了利玛窦绘制的《山海舆地全图》。
▲李之藻画像(图片来源: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
对李之藻而言,西学吸引他的首先是舆地和天文,这也是他小时候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又发现数学是这些学科的基础,就转而学习数学。实际上,李之藻在求学之路上,本就对天文地理感兴趣,他曾经自行绘制过明朝两京十三省的地图,所以他在看到利玛窦所绘地图后,才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除了参与绘制《坤舆万国全图》外,李之藻还编译了西方天文学书籍,参与制作天球仪、地球仪和星盘等天文仪器,翻译《同文算指》,编撰《天学初函》等。李之藻虽然是一位深受儒教思想影响的士大夫,却又“受洗”成为天主教徒,试图引介西学以补儒学,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充当桥梁。
《坤舆万国全图》的海外传播
《坤舆万国全图》在明清时期流传于中国,并且远播朝鲜半岛、日本,对东亚的知识体系产生了影响。日本和韩国均藏有《坤舆万国全图》不同版本的临摹本,这是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影响周边国家的重要案例之一。除了影响周边国家之外,《坤舆万国全图》也被带到了欧洲,向欧洲传递了中国地理知识,目前意大利和梵蒂冈藏有《坤舆万国全图》的李之藻刻本。
在中西方地理观念碰撞交融中产生的《坤舆万国全图》,不仅为明清之际的中国带来崭新的西方地理学知识,同时也接纳了大量的中国地理和典籍知识。在这种交流互鉴中,东西方文明彼此发现、彼此启迪。这幅地图也展示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
(作者简介:王鹏玮,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师。)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 许玲玉
审校 | 才丽媛
制作 | 郭欣欣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