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华(左)和杨吉春在家中。 资料照片
给汉族孤寡老人养老、抚养哈萨克族孤儿长大、奔走调解邻里矛盾……在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回族退休民警马新华的故事广为流传。她秉持无私大爱,践行好人好事,成为崇德向善、书写团结赞歌的榜样模范。
马新华退休前是额敏县车管所的一名基层民警,由于一心一意为当地各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马大姐”。
作为土生土长的塔城人,马新华从小就生活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浓厚氛围中。“妈妈点着煤油灯纺毛线,给戍边官兵织毛袜,我和妹妹就在旁边撕羊毛。”在马新华的记忆里,作为护边员的父母总是一边放牧,一边巡边,因此她对边防部队有着深厚感情。
到车管所工作后,由于会说多种民族语言,马新华成了许多牧民办理车辆业务不可或缺的贴心“翻译”。不少从偏远牧区赶来的牧民,不清楚该带什么材料、业务流程怎么办,统统都找马大姐。“作为一名党员,一名人民警察,我多干点儿,多跑跑,就能让群众少跑路、办成事,这就是我的价值。”马新华说。
2004年,马新华把汉族孤寡老人杨吉春接回家养老。2012年,马新华收养资助哈萨克族孤儿吾拉孜别克·玛代提。马新华的家庭变成一个由汉族、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4个民族的成员组成的大家庭。
退休后,马新华将家中打造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自愿承担起调解邻里矛盾、宣传党的政策、关心团结各族群众的任务。在援疆资金支持下,“马大姐爱心小屋”改造升级为“马新华民族团结大院”,自2022年4月1日正式开放以来,参观人数已达2万多人。马新华一家也在2023年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自古以来,塔城既是守卫祖国边疆的前沿哨所,也是各民族创造幸福生活的和美家园。千百年传承沉淀,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基因早已熔铸在塔城人的血脉之中。
塔城地区地委副书记熊跃伟介绍,多年来,塔城地区涌现了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连续多次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走进额敏县额敏镇塔斯尔海村榆柳巷,干净整齐的民居错落有致,一棵相互依偎、连理共生的“榆柳树”,静静矗立在额敏县记忆馆门口。正如这棵“榆柳树”一样,在榆柳巷居住的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9个民族、32户人家也同气连枝,亲如一家。
林忠东和库吾尔鲁西·吾斯曼是家住对门的邻居,更是相知、相交半个世纪的挚友。上世纪60年代,林忠东的父亲举家搬到榆柳巷,林忠东从孩提年代就与库吾尔鲁西玩在一块,长在一处。
从1991年开始,林忠东与库吾尔鲁西开始合伙做牛羊肉加工生意。林忠东懂经营、会做生意,库吾尔鲁西有手艺,腌得一手美味风干肉。两人合作,生意红红火火,日子蒸蒸日上。
如今,在二人合力经营下,他们的“尕胜风干肉”已经卖到全国各地,团队也日渐发展壮大。“团队里各个民族都有,只要愿意学,好好干,我们都欢迎。”库吾尔鲁西·吾斯曼说。
在新疆,各民族互帮互助的感人故事比比皆是。通过构建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新疆各族群众逐步从空间互嵌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互嵌,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推动各族群众守望相助、深度融合。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