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新装(左二)与界务员们在“共和国1号碑”旁合影。 受访者供图
云南省腾冲市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50公里,共有12棵界桩、1棵副桩。大多数界桩所在地点人迹罕至,山路崎岖,车辆无法通达。然而,在这漫长的边境线上,却活跃着一支守卫界碑的普通边民队伍,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外事界务员。
自2016年6月成为外事界务员以来,蔡新装每个月都会翻山越岭,守护着被称为“共和国1号碑”的中缅1号界碑。他说:“我们世世代代居住在边境地区,家家户户都以守好边疆为荣。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一寸都不能少!”
——编者
翻山越岭2个小时,蔡新装终于到达了“共和国1号碑”旁。来不及擦掉头上的汗珠,他就开始清理界桩周围的杂草,随后拿出手机拍照,记录界碑情况。
蔡新装是云南腾冲土生土长的傈僳族汉子,也是“共和国1号碑”的界务员之一。他所在的胆扎社区,拥有40多公里国境线,是一个汉、傈僳等多民族聚居的村庄。“界碑神圣而不容侵犯,守护它,就是守护我们安宁的生活。”提起自己的工作,41岁的蔡新装面露自豪。
“共和国1号碑”就是中缅1号界碑,于1960年划定,是新中国成立后与邻国划定的第一个界碑。界碑位于腾冲市胆扎社区境内的尖高山主峰,海拔超过3200米。60多年来,“共和国1号碑”就像忠诚的卫士一样,守护着祖国的万里疆土和身后亿万同胞的幸福。
代代传承守界碑
胆扎社区的村民,世世代代居住在边境地区,家家户户都以守好边疆为荣。
“老一辈人常说,边民天生与守边相连,守土固边是边民的责任,也是我们应有的担当。”蔡新装常常听长辈讲述守边故事,他最崇拜的就是老村主任、“共和国1号碑”的前界务员蔡文香。
“1960年,有一天村里的老百姓带着干粮,领着部队人员,背着东西,从村后的山路走过。”蔡新装对记者讲述了他从蔡文香那里听过的故事,当时老百姓不知道他们上山干什么。几天后有部队下了山,对充满好奇的村民说,那里是中国和缅甸的边境地带,竖起了界碑,“还告诉大家要互相宣传,爱护界碑”。
15岁那年,蔡文香第一次跟着部队和民兵上山巡界。当“共和国1号碑”首次出现在眼前时,他十分激动。从此,界碑上鲜红的“中国”两个字深深地印在了他心里。蔡文香感觉到,随着界碑的设立以及部队和民兵的守护,村里的生活越来越安定。
因吃苦耐劳,又对当地地形、村寨等较为熟悉,蔡文香在1991年被聘任为腾冲市外事界务员,一干就是15年。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他每年都要定期上山巡界。最长的一次巡界花了7天,行程近80公里。蔡文香等人背着砍刀、米和铁锅,晚上就睡在大树下或石洞里。
就这样,经过无数次相见,“共和国1号碑”渐渐成了蔡文香的老朋友,既立在边境线上,也立在他的心里。“守护界碑是我的光荣职责,我为能守护1号界碑而自豪!”蔡文香说。2004年,因为患上痛风,他把巡界接力棒传给了下一批人。
2016年3月,蔡新装经推荐,成为第6批守护“共和国1号碑”的外事界务员。“我要感谢蔡叔叔,他的故事一直激励我。”蔡新装说。
是担子也是责任
从老村长手上接过守护界碑的担子后,蔡新装深感责任重大。
上岗后的第一天,蔡新装在同伴的带领下,用了半天时间才爬到山顶。山路荆棘、杂草丛生,每前行一步,要耗费平时几倍的力气,还要提防踩空摔跤。
“但真正见到界碑时特别激动,看到‘中国’两个字特别自豪!”蔡新装说,当时他快步上前,擦拭着界碑上的字符,然后仔细察看界碑周围的情况,用砍刀修剪草丛,还用手机拍下一张界碑的照片。这张照片,至今仍存在手机里。
自此之后,蔡新装每月两次行走在守护界碑的路上,一干就是7年。每一次他上山巡界,总是穿一身军绿色的迷彩服,脚穿解放鞋。为了方便行走,他的行囊中只有一把砍刀、一个急救包、几个饭团。
蔡新装的巡界范围是从一号界桩到北二号界桩,直线距离9公里左右,但需要绕着山坡走10多公里路。“我要查看国界线500米范围内是否存在伐木、修路等情况,发现了要及时劝阻并上报。”界桩所在地点人迹罕至,上山的几公里小路,是一代代界务员用砍刀劈出来的羊肠小道,有时候还会遇到塌方、泥石流。
“一天要摔好几跤。”谈起守护界碑的经历,蔡新装十分感慨。为了巡界,他清晨出门,天黑才能到家。最惊险时,他离黑熊只有20米。逃过一劫后,他与队友总结了经验:唱着山歌,沿着山梁走,黑熊就不会过来。
7年多来,蔡新装已上山巡界上百次,“解放鞋”不知道走破了多少双。日子久了,界碑在他心中也有了温度。“看着它,就像是看到自己的家人一样,守好界碑,就是守好家。”他说。
如今,每过两个月界务员就会给界碑重新描红,“中国1960”字样依旧鲜红。“咱们这海拔高、风又大,要是不描红早就只剩水泥桩了。”蔡新装说,别看描红工作简单,可由于山上冷,冬天手都能冻僵。
“尽管界务员补贴不多,自然条件很艰苦,但家人都很支持。”蔡新装曾带着儿子上山巡界,给他讲界碑的故事。
“泥腿子外交官”
为有效维护和管理边境界务,从1985年开始,腾冲市在边疆乡镇、村组,聘请素质高、身体强壮且熟悉情况的村民为外事界务员,守护长约150公里的中缅边界腾冲段。腾冲段大多数界桩人迹罕至、山路崎岖,车辆无法通达。外事界务员们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着象征国界的界桩,做着巡护界碑和日常维护界碑等工作。
界务员每月至少上界一次。除了定期在边境一线巡查,保护界碑和界碑标志物,作为胆扎社区党总支副书记,蔡新装还肩负着防止过耕、过牧、过伐等职责,每年还会配合军警、外事及林业部门做好边境巡查、界桩维护及涉外事件的调处工作,被当地群众称为“泥腿子外交官”。
新冠疫情期间,胆扎社区面临着境外疫情输入的高风险,蔡新装沿着边境线巡逻的次数更加频繁。“大半年我都是‘5+2’‘白+黑’模式。”蔡新装说,他每天至少两次到各卡点查看情况,筑起了边界地区的安全屏障。
有一次,一位村民挖草药时不慎将摩托车骑到了缅甸境内,摩托车被扣留。后来,经过界务员们的协商,很快化解了纠纷。
还有一次凌晨两点多,蔡新装被一个电话惊醒。“在深山里的卡点摄像头发现一个黑影,疑是可疑人员。”网格员报告可疑情况,蔡新装马上通知各个卡点开始彻夜查找,自己也骑上摩托,带着巡边队员顺着各条道路,从两头围堵。最终经多方查找、证实,只是虚惊一场。“可疑人员”实际上是一头过路的黑熊。
蔡新装已经记不清处理了多少突发情况,但他知道脚下是国土,身前是边境线,守边是责任,也是荣光。2020年,蔡新装荣获腾冲市“优秀界务员”荣誉称号。
“我要守护好我们的家园,让身后的祖国放心,让父老乡亲安心。”蔡新装的话语十分坚定。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