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近日,“道中华”就此话题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邢广程研究员。
▲和平的理念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图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和”文化展演。(图片来源:新华网)
道中华: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精神根源是什么?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邢广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爱好和平、推崇和睦、追求和谐。可以说,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完全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沃土中,流淌在中国人民的精神血脉里。
中华文明提倡“以和为贵”“天下太平”“世界大同”。《易经》乾卦《彖传》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意思是上天创造万事万物,并能按照其内在本性和规律顺利发展,最终达到世间万物生生不息、天下祥和安宁的和谐境界。乾卦《文言》也谈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意思是天道纯粹精诚,以美德利物利人,生万物使之亨通发展,却不去宣扬自己的善行。这些哲学思想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合为尚、福祉共享的价值追求。
中华文明特别强调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左传》有言:“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意思是亲近仁德,与邻邦友善相处,是立国的法宝。“亲仁”和“善邻”相辅相成,“亲仁”是“善邻”的思想根基,“善邻”则是对“亲仁”的具体实践。《易经·小畜》卦说:“有孚挛如,富以其邻”,其《象传》曰:“‘有孚挛如’,不独富也”。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睦邻智慧与处世之道。
“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遵循的核心价值理念。《论语·子路》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华民族在其发展的早期,就对“和”与“同”的关系问题进行了郑重思考。为什么“和而不同”?因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和而不同”重点在“和”,同时承认差异,强调对差异的理解与包容。中华民族很好地解决了文明之间的“同”“异”关系,十分懂得“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道理。
中华文明之所以有和平、和睦、和谐理念,有一个因素必须考虑进去,这就是中国古代所形成的“天下观”。天下观来源于《尚书》中“天下一家”的思想。这个思想被人们所接受,孟子进一步提出了“天下为公”的重要政治理念。这是中华文明认识世界和解决世界存在种种问题的最基本的思维。
事实上,中华文明和平、和睦、和谐的思想传统在漫长历史实践中有很好的体现。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东西方互利合作新篇章,司马迁评价其壮举为“凿空”。600多年前,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以宝船传播中华文明,创造东方千年航海史上的奇迹,也为世界文明交往交流作出巨大贡献。近年来,中国着眼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要理念、重要倡议,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长期处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列,但从未殖民和侵略过他国,这足以证明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始终奉行着和平理念。
▲郑和下西洋是地理大发现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上航行。图为浙江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郑和塑像。(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道中华: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哪些解决内部冲突、塑造和平、保持国家稳定的经验?
邢广程:和平与冲突是人类社会的两面。与其他世界古老文明一样,中华文明从诞生之日起其内部屡次面临过矛盾、冲突甚至战争,特别是在中华文明形成的初期。但中华文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能够一直延续薪火并使其发展壮大。
按照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古代社会》的观点,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三个时代,即蒙昧时代、野蛮时代与文明时代。恩格斯认为,“文明时代乃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考古学家柴尔德在《城市革命》中将蒙昧时代视为旧石器时代,将野蛮时代视为新石器时代,将文明时代视为人类进入国家时代。柴尔德将文明时代视为国家时代的观点与恩格斯完全一致,这也表明,文明时代与蒙昧时代、野蛮时代的一个关键区分,在于国家的组织形式。
国家是文明的载体,一个强有力的国家对于文明的延续至关重要。中华文明进入最初的国家时代,还很羸弱,周边部落对黄河流域早期华夏文明形成较大冲击和威胁。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就是因为其很好地解决了农耕社会与游牧部落之间相互关系问题,在经受了一系列冲突后形成了农耕社会与游牧部落的和平融合局面,逐步形成了九州共贯、多元一体、团结集中、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
“大一统”思想出于《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汉书·王吉传》:“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中华民族在解决初期的各部落、各族群之间冲突时所逐步形成的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深沉的文化认同,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打下了牢固根基,其核心因素就是“大一统”思想,这是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不可中断,遭遇重大挫折而能够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柱,也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高度的自我发展、牢固凝聚的旺盛生命力。
因此,向内凝聚统一的强烈追求是中华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中华文明连续的结果。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具有包容性,呈强烈的多元文化特征,多元文化聚成共同文化,这是中华文明化解内在冲突和保持稳定统一的法宝。中华文明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的奇迹。中华文明内在的统一性和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明能够富有智慧地保持和平和稳定,避免频繁发生冲突,而且在发生冲突的状态下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
▲中国坚守公道正义,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图片来源:人民网)
【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受访者简介:
邢广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一级研究员。
监制 | 杨新华
统筹 | 王彦龙 刘佳
责编 | 刘娴
审核 | 蓝希峰
采写 | 陈海龙
制作 | 胡琪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