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一物|古城石碑——“同田共井”铭刻民族团结一家亲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刘明新 赵传利 发布日期:2023-08-0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名  称:《重修青州清真寺碑》丹书

  年  代: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

  类  别:文书

  体  量:长138厘米,宽75厘米,515个字

  收藏单位:山东省博物馆

  山东青州城里清真寺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寺内原有一座立于宣统三年(1911)的《重修青州清真寺碑》。其中,碑上刻有这样一段话:“迨余客青州十余年,见清真教中尚然诺、重信义、洽邻而睦众,同田共井,悉化畛域,蓋数百年于兹矣”。句中“同田共井,悉化畛域”记录了青州当时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景象:汉回群众共饮一井水,同耕一块田,几百年间从未发生过矛盾和纠纷。“同田共井”的故事在青州家喻户晓、流传至今。

  1911年,山东曲阜衍圣公孔令贻(孔子76代孙)听说青州汉回民众和睦相处、声名远扬,特赠“道合儒宗”匾额以示褒奖,称赞“青郡汉回两教之和冠乎寰区”。城里清真寺以获赠匾额为契机,进行重修。为纪念这一盛况,特邀国子监学正法伟堂(光绪进士,著名方志学家)撰文,翰林院修撰王寿彭(光绪癸卯科状元,后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山东大学校长)书丹,立碑以纪。法伟堂在主持修编《山东通志》和清光绪《益都县图志》期间,曾在青州生活过十余年,亲眼目睹本地回族群众讲究卫生、行事端正,与汉族群众共同生活、友好相处,同心协力共同建设家乡的和睦景象。作者追溯了山东回族群众的迁移史,指出青州是山东回族群众最重要的聚居地之一,热情赞扬了青州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深感在当前国家正值奋发图强、锐意革新之际,希望各族百姓能够求真务实、诚心正意,讲公德、讲卫生,共同推进国家的近代化建设。可惜原碑已毁,幸有丹书留世,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图片

  航拍青州城市风光。(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碑文总计515个字,反映出作者积极呼吁各族人民要团结一心,协力进取,消弭区隔,共建中华大地的民族观,以及积极推动文化融合和文化自新,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与近代化建设理念相融合,共同推动国家建设的文化观。作者尤为珍视“同田共井,悉化畛域”的生活和劳动场景,以展示青州地区汉回群众和谐相处,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产中不断增进共通性,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推动社会发展。同时作者还指出要不断推动文化自新,助力国家近代化建设。他认为:“今国家振兴庶务,政教广布”,要推动文化自新,“尚公德则首去诈虞,讲卫生则先贵洁净”,要汲取传统文化中适合时代精神的有益部分,实现“守本教而从新令”,推动中华文明的自新,强化文化自信,更好地动员各族群众参与地方建设,服务国家发展。

  时至今日,“同田共井,百年无争”的故事一直在青州上演。青州是古“九州”之首,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素有“海岱明珠”“信美东方第一州”的美誉,是全国唯一连续七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的县(市),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的感人事例层出不穷。

  在离清真寺不远的南营村,回、汉村民比邻而居,团结友爱,守望相助。正是这份不分彼此的珍重,让南营村在改革开放后实现了腾飞,回、汉村民统筹资金和技术,共同开办了木器厂、沙发厂、印刷厂,实现村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不断完善自来水、天然气、集中供暖、街道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并获评“山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如今的南营村,街道干净整齐、产业蒸蒸日上,虽不再饮井水、耕农田,但“同田共井”的传统没有丢,回、汉村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安居乐业、亲如一家,共享幸福美好新生活,共创安居乐业新未来。

  图片

  青州古城。(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新时代以来,青州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从“同田共井”的民族团结史话中汲取力量,实现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监制|杨新华

  统筹|刘佳 康坤全

  编写|刘明新 赵传利

  审核|杨晓东

  审稿|李宜蔓 郭家翔

  制作|寇佳羽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