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
人们倾向于选择更轻薄的服装
T恤依然成为夏日标配
与电视剧中精致服装不同
古代中国人的服装
比我们想象的
更轻
更薄
流传的古代故事里
也不乏关于古人夏衣轻薄的描述
“锦衣五重”这一典故
就是讲一位阿拉伯商人看到
一个穿着纱衣的唐朝官员
发现透过五层的衣服
仍能看见他胸口的黑痣
可见这衣服到底是有多薄
如果文字想象太难
不妨再看看实物吧
纱袍
▲(西汉)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直裾)。(图片来源:湖南省博物馆)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是迄今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最轻薄的衣服。这件素纱单衣“薄如蝉翼”,“轻如烟”,重49克。去掉袖子开口和领子后,它只有25克,可以折叠成一个火柴盒。
罗袍
▲一件唐代的深蓝色罗袍。(图片来源:中国丝绸博物馆)
罗(纱布)非常适合中国南方潮湿的地区,与纱相比,织物上有更大的洞,使其更加轻盈透气。从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到唐(公元618—907年)和宋(公元960—1279年),罗主要用于贵族的服装,只有五等或五等以上的官员才允许穿这种材料制成的服装。
葛衣
▲(明)本色葛纱袍。(图片来源:孔子博物馆)
丝绸织物,如纱和罗,受到高度重视,被认为是普通人的奢侈品。然而,足智多谋的古人发现了一种利用植物纤维生产服装的方法,大大降低了夏装的成本。葛,又称葛根,是中国最早利用天然纤维作为织物的品种。一旦农历六月到来,人们通常会换上葛衣。
麻服
▲一幅画描绘了唐代古代妇女生产和编织麻的场景。(图片来源:中国日报网)
在古代用于夏装的织物中,葛布以其质量和价格而闻名。然而,由草本植物“麻”制成的织物在质量和成本效益方面提供了更好的结合。大麻、亚麻、苎麻和黄麻统称为“麻”,当确切物种未知时,该词也用于指代这些材料。
自汉代以来,麻被大规模种植,降低了这种材质的价格。纺织技术的进步使麻布得以精细地编织。它透气且易于染色,是夏季服装的常用面料。
竹衣
▲一件清代(1636—1912)的竹制服装。(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整个古代,竹制品被认为是夏季保持凉爽的材料。竹垫和竹枕提供了舒适的体验感,人们还用小竹筒制作了一件网状服装,作为防汗的物件。
竹制服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中国出现了竹纱,一种由细长的竹条编织而成的织物。在清朝后期,竹制服装开始广泛流行,甚至被作为贡品赠送给皇室。
两裆
▲《清明上河图》中一个戴两裆的男人。(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种经典的服装风格。两裆由前片和后片组成,后称背心。这对长时间在户外工作的人来说很方便。
古代的生活水平不能与现代相提并论,但即便这样,古人也并没有在夏天“坐以待热”,为了让自己更加舒适便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穿衣避暑的方式。
(本文来源于中国日报网微信公众号。)
监制 | 杨新华
统筹 | 康坤全 刘佳
责编 | 刘娴
制作 | 胡琪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