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中的尊严与生命|书香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3-06-1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翻开索南才让的小说集《荒原上》,粗粝冷峻的青灰色荒原,是冬日草原真正的面貌。季节变换,牧场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年轻一代的牧民在传统与现代、荒原与都市之间“转场”。

  “我感恩我的草原,我想用我的文字,真诚地书写广袤的草原,和草原上那些可亲可敬的人们。”尽管荒原是一个特定文学书写的场域,但读者仍可以从一个个亲切饱满的故事中,看到世间到处皆可能发生的纠葛,因为青年牧民索南才让书写的,就是“人与活着”。

  ——编者

 

  领读

 

荒原中的尊严与生命

□ 魏先华   

  小说集《荒原上》由10个游牧故事组成。作者索南才让以冷峻客观的语言、强烈克制的情感,描写了青海的草原游牧生活、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以及主人公在坚守还是离开草原的抉择中流露出的浓厚乡愁。伴随地方性书写与对不同生命状态的展示,为读者建构了一个充满苦难而又坚韧的世界。

  草原环境的地方性书写

  索南才让对草原环境与游牧生活的地域性展现和审美化表征,呈现了一个别样的世界。这里不是艾略特笔下的荒原,而是如《山海经》所述“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这片土地表面上看是一片荒野,辽阔、寂静又枯燥,但事实上,它所具有的鲜明地域特色和强大生命力,无私孕育了人类、动物、植物……他们和谐、顽强地生活在这个自然环境恶劣的地方,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游牧生态系统。

  草原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家园。作为土生土长的牧民作家,作者把三十多年的草原生活阅历凝练成小说的背景语言,自然流畅细腻地呈现了草原生活和牧人情感。

  草原退化和鼠患始终是困扰牧民生产生活的头等大事。《荒原上》整个故事都围绕灭鼠行动展开。故事开篇就交代,“紧急召开的村委会上,村长气急败坏,既自责又别有用意地说:造成这种后果的除了那些该死的老鼠,还有我们自己……我们赶紧行动起来。”

  肩负着特殊的使命,6个牧民组成的灭鼠工作队当即进山。大雪飞扬、寒风凛冽、东风扎在脸上吹,灭鼠工作队所要工作的昂冷荒原又冰又干。他们坐在拖拉机上颠簸、抖动、摇摆,“追着时间奔来的疼痛从骨头里溢出来”,路仿佛被无限拉长,身体的疼痛和寒冷感觉被无限放大。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灭鼠工作队顶风冒雪在荒郊野外驻扎3个多月,让读者切身感受到牧民对草原浓烈的爱惜之情。

  打动我的不止于故事本身,而是一字一句呈现的草原生活的细节。作者对文字细致入微的捕捉力,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比如,草原恶劣的气候环境决定人类必须跟随四季更替而迁徙。小说中,人们在夏冬季牧场之间轮换,每年的转场不仅能让草原休养生息,还制造了浪漫的邂逅。此外,草原食物充满了地域特色,青稞酒、糌粑、锅盔馍馍、浓郁的酥油茶,这些食物的香气仿佛伴着阅读的深入迎面扑来,刺激着读者的味蕾。

  荒原生命的审美性表达

  荒原孕育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作者笔下,每个小人物的喜怒哀乐都像一部史书,动物有生命传记,草原也有荣枯历史,朝气蓬勃或死气沉沉,跌宕起伏而波澜壮阔,呈现了不同生命的荣耀与没落、顺境与困境。作者在生命的动态书写中,追问生与死的难题、捕捉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平静地表达了对一切生命的悲悯情怀。

  索南才让刻画了草原上鲜活的人物群像,确罗、兀斯、金嘎……在灭鼠刚开始的日子里,他们白天灭鼠,晚上打麻将、讲故事,或是出去寻找爱情。然而,在鼠疫长时间的压抑之下,人们的情绪从悠闲和轻快转向了压抑和沉闷。面对昼短夜长的荒原,队友们靠着卡尔诺讲故事熬过长夜,他们听了《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鲁滨逊漂流记》《飘》《堂吉诃德》《高老头》,博学健谈的卡尔诺鲜活得仿佛是我们身边的朋友。

  在这些人物形象中,最让人难忘的无疑是金嘎。在作者的谋篇布局下,荒原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封闭世界,为人性的展现预设了空间。金嘎最初是软弱的,然而随着故事的推进,他所展现的真诚善良、忠诚可靠、超强的学习能力,无不让人喜爱。小说中,人物的碰撞冲突也随着金嘎的死亡达到顶峰。金嘎永远地留在了草原上,有朝一日走出草原,成为他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就像他经常用普通话大声朗诵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在作者看来,万物有灵。除了人类的驯养动物,草原上人类的劲敌老鼠也有生命和尊严。牧民们虽然痛恨老鼠,称之为“仇敌”,却“从没想过要灭绝所有的老鼠”。老鼠破坏草原的生态系统,是为了获得粮食生存下去,而大家同样是为了生存去灭鼠,因此老鼠与人类是平等的,正如兀斯说的,“这也是跟我们一样有气的东西,是命”。

  荒原会长出生命的绿

  边地文学作为一种呈现方法,可以充分展示、叙述与理解中华文化的复杂性、丰富性。这类文学既向内挖掘呈现了牢牢贴近大地的坚守品质,又向外扩展书写了对于远方的期盼与渴望。因此,家乡与远方的双向博弈成为故事发展的潜在动力,去远方成为小说主要人物的内心冲突,他们的生命在坚守与逃离的较量中得以成长。

  金嘎、南什嘉、栢子等许多人物形象,就是荒原上那些躁动的想要离开的灵魂。他们在离开的行动里挣扎,而他们最终能否离开荒原实现梦想,作者没有给予明确回答,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与思考。

  刚开始金嘎一个字也不认识,唯唯诺诺,像大家提神的玩具一样,对卡尔诺所说的一些充满了明悟和神秘的话语总是疑惑、木然地撇撇嘴。卡尔诺为了还打麻将欠的债,开始教金嘎学习汉字,给大家讲文学作品里的故事。金嘎拥有惊人的学习天赋,很快学会几百个汉字,能背诵古诗,学习使他感觉到将来一片光明,他希望成为知识分子离开草原去城市生活。虽然最终金嘎永远留在了荒原,但读者可以窥见,文明的种子已经在艰难的环境中发芽。大家听卡尔诺讲故事,金嘎学汉字、背古诗,这都是文明的枝叶。

  灭鼠行动结束的时候,南什嘉的爱情也结束了,失望的南什嘉再也不想待在这里,想要离开荒原。面对死亡与离别,作者处理得压抑、平静,速速了断人物的命运,戛然而止,令人猝不及防。这样传奇性结尾的叙事技巧,既是作者当前的写作风格,也凸显了荒原仁慈且冷酷的气质。

  然而,爱的枝叶即使被寒风折断,春天来了还会长出来。卡尔诺和南什嘉的爱情虽然有始无终,但是人们心中的大爱被唤醒。正如小说的结尾,“我们一起大声地、歇斯底里地喊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种呼喊不只是对金嘎的祭奠、对归家的感叹,也是对生命圣洁与崇高的叩问。

  (作者系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


 

  书人故事

  

草原牧歌

  蒙古族作家索南才让1985年出生在青海,是近年来小说界涌现出的一颗新星。十几年的文学创作之路,他始终围绕青海故地的草原风情和牧民生活深情书写,创作了中短篇小说集《荒原上》《巡山队》《存在的丰饶》《我是一个牧马人》,长篇小说《野色失痕》《哈桑的岛屿》等作品。

  “一边放牧一边写小说,他沿着我们不曾走过的通道,打开了那扇我们不曾打开的门。”发表于2020年第5期《收获》的中篇小说《荒原上》,散发出硬朗又柔软的草原荒野气息。巧妙的匠心和深邃的思想,体现了索南才让在小说创作中的艺术探求和对人性的多重思考。

  索南才让创作《荒原上》是在2009年。当时他在北京一家现代雕塑公司工作,写作用的不锈钢小书桌上,雕刻着“时光不负有心人”几个字。

  《荒原上》第一稿是写在黑皮速写本子上的,他写了两个月,完成草稿时已经是冬天。那年春节,他守在厂子里没有回家。到了春天,他已经把这部中篇小说修改了一遍,又誊写在速写本上。然而,当他第一次带着这部作品去一家知名杂志社时,他已经预感到它的命运——石沉大海。

  在遇到《收获》杂志编辑吴越之前,索南才让没有放弃,一直在重写《荒原上》,“我觉得尽管有很多问题,但它仍然是一部有可取之处的小说。所以只好一遍遍地重写、修改,几乎每一句话都用我觉得最适合的方式重写了一遍,过段时间又觉得不对,再改再写……”

  索南才让回忆,《荒原上》修改多回后,他有次去带牛群饮水,冰面砸开,水汩汩溢出。有3头牛因冰面太滑摔倒伤了胯。“从前健康正常的牛一下就废了,只能把它们卖掉,它们的生命也将因此结束。”当时他转过头发现身旁喝完水的100多头牛热热闹闹地走了,不再管那3头牛。此时索南才让更强烈地意识到,“荒原对我们而言,更像是自我心境的一种照射”。

  人心的荒凉才是真正的荒原,正因如此,索南才让对当代草原青年精神荒凉的诊断与批判,也打动了无数读者。2022年8月,《荒原上》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

 


 

  静读思悟

 

成长与救赎

□ 徐晶 

  《荒原上》的封底有一句推荐语:“让我们重新定义为什么人与活着,才是故事的最中心。”读完此书,我的心中便有了答案。追寻生命意义是人类一直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小说中,作者用质朴的文字,刻画出6个性格迥异的人物,张扬易怒的确罗、憨厚老实的金嘎、忧郁多情的南什嘉、固执传统的兀斯等。在这趟行程中,有人重拾生活的信心,有人学会在孤独中成长,也有人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我想,《荒原上》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人性的反思、人生意义的思考。

  一切生灵都是草原的骨肉,人类应当像敬畏自然一样尊重每一个生命。“灭鼠”是牧区生活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趁着在没有畜牧的冬天给牧场来一次大清理,才能保证来年的春天牧场草料肥美。索南才让作为一名地道的牧民,深谙牧区生活的种种细节,因此,“灭鼠”便成为了这则故事的重要素材。灭鼠工作队每人带了25斤的药,他们分工合作,争取不放过每一个老鼠窝。然而,在投药过程中,确罗玩弄老鼠尸体的行为,引来了大家的不满。其他人劝说无果,只有兀斯用草原人民一直信服的因果观,制止了确罗的行为。我想,索南才让刻画确罗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一边是为了告诫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应秉持敬畏之心,一边是感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草原儿女身上游牧精神的缺失。兀斯作为整个队伍里年龄最大的牧民,认为老鼠如草原上所有的生灵一样,是有温度有灵魂的,即使是一具尸体,也应当给予尊重。在听了兀斯的一段往事之后,确罗内心深处柔软的一面被唤醒,他向大家保证再也不会像以往那样干。这段经历,对确罗而言,也是一次成长。

  当精神感到极度空虚的时候,人们总是渴望抓住点什么来填补。久而久之,向外张望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然而,这种精神上的匮乏需要自己去填补。在荒芜的雪原上,灭鼠成员们除了定时定点地完成投药任务,嬉笑打闹、读书识字、幽会情人等成了他们消解内心孤独的方式。我清晰地感受到,无关阶层、民族、地域,人们都渴求得到他人的关怀与认可。索南才让把故事发生的地点置于偏僻寒冷的荒原上,然而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有温度的。在长达3个多月的山区生活中,卡尔诺用阅读打发时间,然而像金嘎、确罗这样的年轻人,普遍都不识字,并且热衷于开玩笑和捉弄他人。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没有意识到精神上的荒芜,比脚下所能感受到的这块儿荒原更加令人唏嘘。我想,索南才让在展示牧民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在用“知识就是力量”这种观念引导众人。当寒冬褪去,“荒原”依然是昔日那个广袤无垠的草原,唯有精神上的救赎才能带我们走出内心的荒原。

  “为什么感受到风吹和雪花,因为我们在死亡之间的人生里。”寒冷与孤独是人生的常态,我们要靠自己才能完成自我救赎。故事的结尾,金嘎带着梦想在凛冽的寒风中有骨气地离去,卡尔诺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确罗将永远带着愧疚活着,南什嘉则坚定着自己的选择,兀斯可以放心地把牧区工作交给年轻人。对于他们而言,这次灭鼠的经历无疑是一种成长。从外界寻求情感共鸣得到的关怀,并不能使人真正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开拓内心的荒地,敢于直面孤独与痛苦,才能成为救赎自己的人。

  《荒原上》如同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我们每个人都像行走在“荒原”上的牧民,只有在“风吹”和“雪花”的凛冽中成长,才能真正明白生命的意义。


 

冰层之下,春天正在生长

□ 田彦礼 

  《荒原上》的主人公们没有显赫的身世,他们和大多数的我们一样,用琐碎的生活支撑起完整的生命。与一些带有说教意味的乡土作品不同,作者没有高高在上地认为自己要守卫一方净土,也并没有将生存的大地美化成让人无法涉足的圣地,而是用“荒原”去指代。这是看透了生活的本质,并且承认它“平凡”后才有的勇气。

  荒原用它的广袤包容着一切。在荒原上,野蛮与温顺并不对峙,而是统一在每个人不同的处境之中。那些看似勇敢的人,在面对爱情时变得懦弱,而看似野蛮、懒散的人,心中却有对诗和远方的追求……这是对真实的人的书写。面对荒原,作家选择在黑暗中点一盏灯,在乏味的生活里安排一群有趣味的人,在极端的孤独中描写出人类共有的情感和记忆。

  小说用最朴实的文字写最真实的生活:当灭鼠队伍出发时,一切都是那么“平平常常”,没有隆重的送别仪式,没有浩大的开拔队伍,他们的出行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犹如农家耕地施肥、除草浇水般的习以为常。这种天然的生活方式,来自他们对祖先事业的继承,来自对父辈生活的“重复”。也许连这些出行的年轻人自己都意识不到,这次出行与那些淹没在时间长河里的数次出行有何不同……在这片由时间和空间组成的荒原上,一代代人在从事着伟大或渺小的事业,而这正是他们的生活,是他们为生活赋予的意义。

  全文贴切地将“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句诗用在了灭鼠队伍的日常生活中,让这样一项寂寂无闻的事业有了《从军行》的气魄。然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理想终究未能实现,鼠害不会消失,荒原上依然会有寒风暴雪,但依然会有继续跋涉在寒风和暴雪中灭鼠的人,他们也会在孤独的时候讲起故事,用以祭奠那些曾经在荒原上企图种出春天的理想者。当那个讲故事的人望着“青海长云暗雪山”时,他相信,孤城和玉门关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荒原上迎着风雪跋涉的模样,那些伴着黄沙前行的勇士,在他们的荒原上沉寂地死去又英勇地归来!

  无论是空间上的荒原,还是时间上的荒原,《荒原上》都讲出了一个自由行吟诗人的精神游牧状态,他并不抗拒现实,这种对生活的豁达决定了他的荒原并不荒凉和凄冷。也许只有像索南才让这样的牧民作家,才能真正理解乡土社会的时代处境:当城市的灯火同那些远处长出的牧草一样吸引他们一次次游走时,他们便把生活带到了无数个分散移动的地方。这些所到之处即便可以称之为家,却永远没有一个真正能系住魂灵的根。而无根地漂流在荒原上,是当下乡土社会转型背景下无数个我们的真实写照。好在有《荒原上》,让我们用冬天的心肠看待生活,也告诉我们,在冰层之下,春天正在生长。

 

  溯洄从之,海晏河清

  □ 马竹君 

  小时候,父亲常对我说,我们的祖先生活在甘肃河州(今临夏回族自治州),那里是黄河水开始由清变黄的地方。先人们会到黄河水更清澈的青海河湟地区与牧民互贸,汉、回、蒙古、藏、撒拉、土等民族在那里生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父亲的讲述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战争年代,高祖父与当地少数民族兄弟彼此托付身家性命的故事。这让我时常想沿着黄河溯游而上,走进那片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地。索南才让来自河湟地区的海晏县——多么美好的名字,清澈的河水、和谐的家园……冥冥中与我的向往达成契合,让我更加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荒原上》。

  与前辈作家不同,《荒原上》舍弃了“高原抒写”的瑰丽神奇,将笔触转向青年们“灭鼠”过程中的饮酒、斗嘴和恋爱这些日常小事。这是一次对向往之地逐渐“祛魅”的阅读体验,草原青年的生活深深地吸引着我。

  当兀斯向大家讲到,他们面对的牧场从前是片沼泽时,我想到了在腾格里沙漠边缘遇到的守湖的蒙古族小伙。他告诉我,他的祖辈在此落脚时,这里有好几个“海子”,后来“海子”慢慢消失了,大家又赶紧种树,树种活了,“海子”才又慢慢回来。牧民与草原共生的情感代代传承,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我想,像书中确罗那样无知的、不敬畏自然与生命的青年会越来越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会深深扎根在新时代青年的心中。

  “黄河之水天上来”,青藏高原虽与黄土高原一水相连,但传说中的星宿海、闪着光的金银滩,在我的想象中却是远地一般的存在,草原上的青年似乎与我们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而当我走进荒原,看到主人公和我在同样的年龄读着同样的书籍,同样渴望爱情,同样在锤炼中豁然成长,我发现,荒原在某种程度上是青年遭遇人生问题的一个载体,指向的是所有人成长中都会遭遇的孤独。

  在灭鼠工作队这样一个小社会,有啰嗦的长者、无能的管理者、天真的伙伴,卡尔诺作为一个读过书的青年,最初很难融入群体,总是独自看书入睡。事情似乎出现了转机,卡尔诺以最自信的知识赢得了爱情与友情。然而好景不长,爱情及友情两条主线先后以主人公遭受重创收尾。成长是残酷的,被认为是“用灵魂读诗的诗人”金嘎之所以带有诗性,或许是因为他身上的某些孩童气质——天才的学习能力和迟缓的心智认知。金嘎带着尊严留在了诗中的世界,看到这里,我不再为金嘎的死去而悲伤,那些牧场上所经历的“风吹和雪花”是生之凛冽,也是生命的绽放。卡尔诺在这次死亡中同样得到成长。剥开草原牧区这层凛冽的外衣,我们与卡尔诺渴望固守纯真而又不得不面对成长的苦恼何其相似。好在,我们终将迈出这一步,去徜徉更加辽阔的草原,探寻更加悠远的河流。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金嘎带着这句诗离开了,玉门关另一面的世界究竟如何?我想,卡尔诺会继续探寻下去。黄河对中华儿女的滋养始终如故,不论农耕地区还是游牧地区,文脉相连,只要有我们彼此的对望,人民的精神世界便不会是“荒原”。

  溯洄从之,海晏河清。在索南才让的讲述中,我离梦想中清澈的黄河水,似乎又近了一步。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