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族这个名字是周总理起的,虽然只有6900多人,人口不多,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的一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骄傲地、有尊严地生活着。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在云南昆明会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时说
▲拼版照片 上图:2001年拍摄的独龙江乡孔当村(资料照片);下图:2020年10月27日拍摄的独龙江乡孔当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独龙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地处深山峡谷中的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独龙江两岸,是他们世代生活的家园。独龙江发源于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境内,源头部分称为“嘎达曲”“美尔东曲”,向南流入贡山县境内,汇合支流麻必洛河,称“独龙江”,之后转而向西流入缅甸。
不到独龙江,很难想象那里环境有多么险恶——山高入云,沟壑幽深,峡谷险峻,一年中有半年时间大雪封山。白雪皑皑的高黎贡山,阻碍了独龙族人与外界的联系,也导致了这里的贫困。新中国成立前,独龙族还过着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狩猎为生的原始生活。他们往往以居住的地方或河流的名称来称呼自己,如“独龙”等。
1952年1月,周恩来总理接见参加中央民委第二次委员扩大会议的代表,时任贡山县长孔志清就在其中。周总理亲切地问孔志清是哪个民族,孔志清说:“旧社会,反动统治者歧视我们,侮辱我们,把我们当野人,称我们是‘俅子’‘俅夷’。”总理又问道:“你们是怎样称呼自己的?”孔志清回答:“历来我们都自称独龙人,我们聚居的地方叫独龙江。”总理听后,用坚定的语气说:“一切歧视少数民族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过去那些侮辱性的称呼,一律废除!你们自称独龙人,这是一个很响亮、很有意思的族名。今后,就按你们的意愿,把你们民族的族名,定为独龙族!”
由于高山峡谷的独特地理环境,过去独龙族长期在高度封闭、与世隔绝的状态中生活。以前,独龙江乡只有两条崎岖狭窄的人行小道通往外界,外出要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到贡山县城需步行7天。上世纪50年代,贡山县政府每年最繁重的工作之一就是动员全县的人力畜力,赶在大雪封山前抢运物资进独龙江乡,确保当地群众在封山期间的生活必需品供应。修通到独龙江乡的路,成为人们共同的期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十分关心,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包括独龙族在内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年4月,在克服岩爆、涌水、塌方甚至雪崩等诸多不利因素后,6.68公里长的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终于贯通,从贡山县城到独龙江乡政府所在地,只需3个小时车程。
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全线贯通之际,独龙族干部群众欣喜万分,写信给习近平总书记,报告了这一喜讯。习近平总书记给独龙族群众回信祝贺并表达了对他们的牵挂。半年多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期间,特地从紧张的行程中抽出时间,在昆明亲切接见贡山县干部群众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对乡亲们说:“你们生活在边境地区、高山地带,又是贫困地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生活在原始状态里。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关心下,独龙族从原始社会迈入社会主义,实现了第一次跨越。新世纪以来,我们又有了第二次跨越:同各族人民共同迈向小康。这个过程中,党和政府、全国各族人民会一如既往关心、支持、帮助独龙族。”
这次特殊的会见,让参加会见的乡亲们感慨万千,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独龙族虽然人口少、居住偏远,但党和国家却从来没有忘记这个民族。新世纪以来,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扶持政策惠及独龙江乡。2010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启动了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工程,面向独龙江乡人均投入25万元。
如此大的帮扶力度,在国内外扶贫史上是很少见的。曾经有人质疑:“为了一个只有几千人的民族,投入10多亿元,值得吗?搬出深山不就行了嘛。”但独龙江乡的干部群众却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独龙江乡不仅是独龙族祖祖辈辈的聚居地,这里有1994平方公里国土,边境线长达91.7公里,需要有人世代守护!”
如今,在党和国家的帮扶下,独龙族群众不仅住上了新房,还发展了草果、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产业。2018年底,好消息传来:独龙族这个曾经靠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狩猎为生的民族,一跃跨千年,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
这是一个民族千年的梦想。独龙族群众写信给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这一喜讯。
2019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独龙江乡群众回信,祝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说:“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希望乡亲们再接再厉、奋发图强,同心协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努力创造独龙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今天的独龙江,村村通硬化公路、通4G网络,家家有新居,户户有新业。“独龙江乡的发展太快了,像飞一样。”乡亲们说。
如今,走进独龙江乡,能看见家家户户屋顶上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生活在中缅边境的独龙族同胞用这种方式表达着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心,彰显着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骄傲和自豪。
(本文刊发于《中国民族报》2020年12月1日05版,执笔:李寅。)
监制 | 肖静芳 杨新华
统筹 | 牛锐 刘佳 康坤全
编辑 | 李翠 郭家翔 郭晖
制作 | 胡琪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