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称:马家窑文化彩陶纺轮
年 代:新石器时代
类 别:陶器
体 量:直径5.5厘米,周长18厘米
收藏单位: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博物馆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而得名,年代约公元前3300年—前2050年。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艺术风格绚丽典雅,晚期多以黑红双彩绘制花纹。
(侧面图)
这是一件来自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纺轮,红泥陶,扁圆柱形,中间有圆孔,两面饰有黑、红双彩网格纹,其形似渔网,又似织物,原始先民正是用它来捻制纱线,继而织布成衣,遮羞御寒。在那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年代,纺轮成为改善原始先民生存条件的重要工具。
纺轮的纺线原理是用一根细木杆,穿过纺轮中间的圆孔,与纺轮固定在一起,形成纺锤。然后,将麻、毛等纤维捋一小段细纱缠绕在木杆顶部,手动旋转纺轮,利用自然垂力和轴心力原理,拉动纤维纺制成线,这种工艺大大地提高了原始先民的纺织效率。
先民们正是用他们聪颖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发明了先进的纺线工具,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纺织文化,推动了中华文明不断前行。
监制|杨新华
审核|薛珊
统筹|刘佳 康坤全
编写|马健
审稿|郭晖
制作|寇佳羽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